当皮肤出现红色小疙瘩并伴有轻度瘙痒时可暂时观察,但出现大片红色豆状疙瘩并伴有严重瘙痒或者疼痛时需立即就医。
就医前,请准备好既往病史资料及用药信息,并认真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信息有助医生准确、快速的判断病情:
医生可能会采取下列检查以明确诊断:
斑丘疹(maculopapule)是指斑疹(不隆起亦不凹陷的皮肤损害)与丘疹(局限性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皮肤损害)同时存在。呈红色痘状或者片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多见于湿疹、风疹、猩红热以及药疹(药物性皮炎)等。
斑丘疹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原体的感染、药物反应或药物过量中毒、过敏以及一些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斑丘疹发病年龄比较普遍,几乎各个年龄段都可产生,但主要以儿童为主,皮肤免疫力脆弱和过敏体质的群体也容易发病。
斑丘疹为丘疹合并周围(皮肤)发红的底盘,此外还伴有结节性红斑、暗红色丘疹、较硬的结节、突出皮肤、指压疼痛等症状。斑丘疹起初像是皮肤上的小疙瘩,伴有液体渗出和小水泡,呈红色,黄豆至蚕豆大。随后慢慢结痂,结痂后的斑丘疹存在复发的现象,会伴有发热、瘙痒和疼痛等症状。大部分出现在脸部、手部,也可出现于全身的皮肤。
当出现发热、轻度过敏等症状,皮肤出现大片红色的豆状大小的疹子时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意识不清,甚至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则需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当医生怀疑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斑丘疹时,常用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过敏原检查、周围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瓦色曼化反应、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血清抗风疹病毒抗体试验、RPR梅毒检测试验以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等检查。
斑丘疹给人们的皮肤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伴有瘙痒疼痛的症状,甚至会留下疤痕。严重的斑丘疹会影响患者其他身体器官。根据斑丘疹的病因选择治疗的方法。患者经过合理及时的治疗后效果良好。
日常严格注意饮食、不自行用药治疗、避免搔抓才能有效预防斑丘疹。
斑丘疹为二期梅毒的常见临床症状,要格外引起注意。
对于斑丘疹,医生会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引起该症状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例如:各种病原体的感染、药物反应或药物过量中毒、过敏以及一些环境因素。
引起该症状的常见原因包括:
各种病原体的感染:
细菌性感染的斑丘疹: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常表现出斑丘疹症状。
病毒感染的斑丘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常表现出斑丘疹的症状。
真菌感染的斑丘疹:手藓、足藓、体藓等。
螺旋体感染的斑丘疹:斑丘疹为二期梅毒的常见临床症状。
寄生虫和昆虫感染的斑丘疹:钩虫性皮炎、蚊虫叮咬等。
药物反应或药物过量中毒:人体误食某些药物或者过量食用药物时会引起药物反应,更严重者会发生中毒,可能会产生斑丘疹。
过敏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皮肤或者黏膜接触外来物质后,在接触的部位或其周围产生炎症性反应称为接触性皮炎,进而诱导产生斑丘疹。
药疹:有的药物会引起皮肤黏膜过敏反应,形成药物性皮疹,可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疼痛等,有时会伴随低热。斑丘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湿疹:局部或全身可见丘疹、红斑、水泡、液体渗出、结痂、色素沉着;有剧烈的瘙痒和明显的液体渗出。
此外,在一些罕见情况下,川崎病也可能导致该症状。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斑丘疹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