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胰岛素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指因胰岛 β 细胞瘤或 β 细胞增生,使得胰岛素的分泌过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这是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的一种疾病。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浓度低为特点的综合征,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小于 2.8 毫摩尔/升(50 毫克/分升)可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本病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该病最主要的病因为胰岛素能力下降,及胰岛素的分泌缺乏正常的生理反馈调节。胰岛素瘤多数为良性,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多在 1~2.5 厘米。胰腺体部及尾部多发,异位胰岛素瘤发生率较低。该病主要症状为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大多数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唯一有确切效果的治疗方式。少数无法手术的患者,需长期口服药物控制。
血液

就医

胰岛素瘤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体检亦较难早期发现,如出现多次或频发的低血糖等症状,应及早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多次或频发的低血糖症状,饮食或休息后可好转。
  • 突发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等。
  • 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
  • 知觉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建议就诊科室

  • 急诊心内科。
  • 急诊神经内科。
  • 内分泌科。
  • 肝胆胰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胰岛素瘤?

常见辅助检查包括:

实验室检查

  • 血、尿、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肿瘤标记物等。
  • 空腹血糖测定。
  • 胰岛素测定:测定空腹或发作时周围静脉血胰岛素水平,是确诊胰岛素瘤的直接依据。
  • 空腹周围静脉血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的比值(IRI/G)诊断法:患者禁食 15~72 小时,再检测周围静脉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并计算胰岛素(IRI)和葡萄糖(G)比值。正常人 IRI/G 小于 0.3;如大于 0.3 可诊断胰岛素瘤。本方法比单独测定胰岛素或血糖更准确。
  • 甲磺丁脲(D860)激发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等。
  • 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测定:正常人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值不超过 25%;而胰岛素瘤患者的比值增高;有恶性变时更加显著。

定位检查

  • 无创检查:如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不能单纯依靠 B 超进行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诊断。CT 和 MRI 在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中是应用最广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更好地了解肿瘤与胰腺、胆总管之间的关系。
  • 有创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系统置管分段取血(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ortal Catheterization Sampling,PTPC)测胰岛素,术中 B 超,选择性动脉注射美蓝(selective arterial methylene blue injection)等方法。相比较无创方式检查,有创检查应用较少。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年龄多大?
  • 第一次出现症状的时间,发作次数,最后一次发作的时间?
  • 发作前是否有相同的可能的诱发因素?
  • 发作的时候是否有伴随的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意识不清等?
  • 发作时是否做过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是否有缓解改善?
  • 做过哪些检查?
  • 家族里是否有类似疾病?
  • 是否伴随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什么原因导致胰岛素瘤?
  •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日常

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出现症状后及时就诊。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患者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患者应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
  • 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

胰岛素瘤介绍

胰岛素瘤指因胰岛 β 细胞瘤或 β 细胞增生,使得胰岛素的分泌过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这是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的一种疾病。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浓度低为特点的综合征,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小于 2.8 毫摩尔/升(50 毫克/分升)可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 本病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
  • 该病最主要的病因为胰岛素能力下降,及胰岛素的分泌缺乏正常的生理反馈调节。
  • 胰岛素瘤多数为良性,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多在 1~2.5 厘米。胰腺体部及尾部多发,异位胰岛素瘤发生率较低。
  • 该病主要症状为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
  • 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大多数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唯一有确切效果的治疗方式。少数无法手术的患者,需长期口服药物控制。

美国胰岛素瘤治疗

胰岛素瘤一经明确,应及早手术治疗,切除肿瘤。不能手术或恶性肿瘤转移复发者,可辅以药物治疗。围术期或术后症状不缓解者,应予对症治疗,如纠正低血糖症状等。

手术治疗

  • 单纯肿瘤切除术:对浅表、体积小、单发的良性胰岛素瘤,行单纯肿瘤切除即可。
  • 胰体尾部切除术:当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较大较深、多发或良、恶性难以鉴别者,可行胰体、尾部切除术。
  • 胰头部的良性胰岛素瘤,可采用楔形切除法,但切缘应距肿瘤 0.5~1 厘米。术中应避免损伤胰管。根据肿瘤情况也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对于虽经全面、仔细探查而仍找不到肿瘤者,可行盲目胰体尾部切除术,因为胰岛素瘤位于体尾部者占 2/3 以上。对这种隐匿的胰岛素瘤,一般不主张行全胰切除术。

非手术治疗

  • 对少数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长期服用美克洛嗪(Diazoxide),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餐次、多吃糖类也可缓解低血糖症状。
  • 对于恶性肿瘤,或已有肝转移患者,可采用二氧偶氮(nitrogen dioxide)或链佐星(streptozotpcin),该药对胰腺 B 细胞有选择性损害,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癌也有一定疗效。左旋门冬酰氨酶(L-asparaginase)、链黑霉素(streptonigrin)等对恶性胰岛素瘤也有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 单发性肿瘤术后疗效良好,但因长期低血糖所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则不易恢复。外科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效果令人满意。
  • 如已有远处转移者,预后相对较差。
  • 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有切除不彻底、胰岛细胞增生或又发生新的肿瘤,一般复发率较低。

导致胰岛素瘤的因素

胰岛素瘤最主要的病因为胰岛素能力下降,以及胰岛素的分泌缺乏正常的生理反馈调节。

胰岛素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的发病与胰岛素能力下降、低血糖等有关。

  • 胰岛素能力下降: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会持续不断地从胰岛细胞内逸出,并对肝糖原分解的抑制超过血糖水平的要求,从而引起低血糖综合征。
  • 低血糖:发生低血糖后,为了维持机体的血糖水平,肾上腺素会代偿性的加速分泌,促进糖原转化为葡萄糖。患者在低血糖早期和昏迷前可见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哪些人容易患胰岛素瘤?

目前暂未发现明确的易引起胰岛素瘤的危险因素。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的确切发病率也不很清楚,国外有报道,其发病率为 1/800~1/1000,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中年,约 74.6% 的患者发生于 20~59 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 1.4~2.1∶1。

胰岛素瘤症状

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 Whipple 三联征表现,即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发作时血糖低于 2.78 毫摩尔/升;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

胰岛素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 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低血糖引起的代偿性反应,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
  • 意识障碍:因低血糖所致脑细胞缺乏葡萄糖所致,如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也可表现为头脑不清、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等。
  • 精神异常:为低血糖反复发作,大脑皮层受到进一步抑制的结果,症状多种多样,严重者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有时被误诊为精神病。
  • 颞叶癫痫:与癫痫大发作相似,为最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发作时知觉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 部分病例伴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胃食管反流、恶心、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等),约有 10% 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
  • 早期症状较轻,进食后可缓解。患者常因饥饿而频繁进食,导致肥胖。
  •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一般无阳性体征。
  • 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低血糖反复发生可损害大脑导致痴呆

胰岛素瘤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注意以下方面:

  • 低血糖是各种临床表现的基本原因,所以要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 对低血糖原因未明确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或停用降糖药物仍反复发作,应怀疑并发胰岛素瘤的可能。
  • 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以免久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性病变,如脑萎缩、严重功能损毁或肥胖症。不适合手术者也应积极使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