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是首先明确出血点,积极止血。大出血时病情急、变化快,应积极进行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等抢救;同时通过药物、内镜、手术等方式进行止血;待患者症状稳定后,再进行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1][2][3][4][5]
- 补充血容量:患者出现大量出血时,医生会采用静脉输生理盐水或血浆来补充血容量。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休克。
- 药物止血:人体自发止血主要依赖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而这些物质需要在酸碱度(pH)大于 6.0 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止血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抑制胃酸的分泌,提高胃内酸碱度,促进自身凝血,如奥美拉唑。还可应用缩血管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通过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
- 血管活性药物灌注:常用药物如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提高休克患者血压,缓解症状。
- 治疗贫血:若患者伴有贫血,常需要补血药,最常用的是硫酸亚铁等铁剂。但需要注意的是,铁剂可能对胃肠道存在刺激作用,应该严格按着医生指定的剂量服用。若出血严重,则需要输血治疗。
手术治疗[6]
当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均不可止血,患者仍持续出血危及生命时,必须进行手术。
- 急诊剖腹探查术:当药物止血、内镜止血和介入治疗都不能起效时,医生会采用手术止血,通常采用剖腹探查。其优点是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出血部位的情况,缺点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较大。
- 原发病手术:对于病因明确的肿瘤或良性病变,可进行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消除病因,防止再次出血。
- 腹腔镜手术:医生将根据病因和疾病危重程度,选择是否采用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恢复。
其他治疗方法
- 一般处理:患者应该侧躺休息,若出现呕血时,可以较为顺利地排出,避免吸入气道,导致窒息。若出现呼吸困难,如气喘、气促时,请告知医生,医生将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必要时会给予吸氧。若时不时还有出血,在此期间,请不要吃东西,以免加重出血。
- 监测体征:若患者出现大出血或休克,医生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有利于及时进行抢救。
- 内镜治疗:医生可以通过胃镜或者结肠镜观察患者的消化道,还可同时在镜下进行治疗。内镜治疗包括注射止血药物、热凝止血、机械止血(使用止血夹夹住血管)。
- 介入治疗:内镜治疗不成功时,可考虑动脉栓塞治疗。在 X 线下,将导管插至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注入栓塞材料,使血管完全阻塞达到止血目的。或者使用导管往动脉内注入止血药物,使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目的。
疾病发展和转归
-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生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可能迅速导致患者死亡。
-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改善,不再出血。症状缓解后,还需针对病因治疗,若是异物损伤等情况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去除病因后患者可痊愈,不留后遗症;若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易复发,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若是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会因本身肿瘤的因素影响患者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