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有非洲地区旅游史,在一周内出现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黄疸、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结合患者在疫区(非洲)的生活、旅行史,或有与患者、病畜体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视盲等临床表现,重者可有出血倾向及肝肾衰竭等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裂谷热,也称为“立夫特山谷热”,因其流行于东非大峡谷地带而得名,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暴雨潮湿的年份最为常见。
通过病原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并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减轻并发症,使患者尽快恢复[2]。
裂谷热是良性过程,渡过病毒血症期后恢复较快,大约有 1% 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预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超过 50%。
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经蚊类媒介或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人兽共患病[1]。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在原发病灶的邻近组织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和流感样症状;病毒随血流侵入内脏组织,引起局灶感染和炎症,以肝组织受感染最为严重。
人群对裂谷热病毒普遍易感,容易罹患裂谷热的高危人群如下:
感染裂谷热病毒后通常潜伏期为 2~6 天,但有时不超过 24 小时。多为隐性感染,仅少数感染后出现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肝炎、视网膜炎等症状,重症病例往往死于出血、休克或肝、肾衰竭。
目前,对于裂谷热来说,没有有效疫苗进行预防,主要是到疫区旅行时,注意防蚊,避免与畜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