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由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病情逐渐发展的慢性病,是高血压病的常见合并症,其常见的病因也就是高血压疾病常见的病因。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和个体差异较大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占重要地位,但是具体通过何种途径升高血压仍尚不明确。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中,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之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典型,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头痛、头晕、胸闷等,这些症状主要是高血压的一般症状,无特殊性。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下肢水肿等心脏功能下降的症状[3]。
全心功能衰竭为心脏功能下降的终末期表现,可同时出现多种上述症状,往往还伴随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不正常。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血尿和影像学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情轻微时没有症状,因此具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同时也要学会日常监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的升高。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础。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为“ 高心病”,是指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1],逐步发展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目前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用药物控制血压、抑制心室重塑,并积极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因素及控制危险因素,可以延缓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机械辅助治疗或者心脏移植[6]。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终末期,往往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必要时需要植入机械辅助装置,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和频率。而心脏移植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办法。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延缓其进展,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均会发展为全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寿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