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
肌电图是目前唯一能够定量检测周围性面瘫变性的电生理指标,可提示患者面部神经的损伤程度,推断恢复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治疗周围性面瘫时,病情越轻、越早治疗,治疗效果越好。年龄、基础病、治疗的时期及治疗方法都影响治愈率。诊断周围性面瘫有一小窍门,嘱患者“闭着眼睛微笑”,以判断面部肌肉有无瘫痪。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亦称为 Bell 麻痹、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因各种原因引起面神经茎乳孔突段的非特异性炎症致使患侧表情肌瘫痪,其典型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瘫痪,例如口角歪斜、眼裂扩大、蹙眉不能、额纹消失等[1]。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在于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面神经炎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 1~2 周后开始恢复,2~3 月内痊愈。约 85% 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 6 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可遗留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2]。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及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停留于病侧,常伴口水从患侧流出,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故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部分患者可有舌前 2/3 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若恢复不完全,常可伴随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
本病发病病因不明,但多数为劳累、出汗后体虚之人受风寒引起,因此生活中多加注意,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