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现躁狂发作的典型表现,且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造成不良影响,就需要及时就医。
心境明显高涨,易激惹,与个体所处环境不协调。若具有以下至少 3 条(若仅表现为易激惹,则需 4 条),可明确诊断:
表现为心境高涨或易激惹。若症状对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且具备以下至少 3 条,即可确诊:
康复期间,应避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避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生活状态,适当给自己减压和放松,做好心理疏导。
在春季、秋季,或自觉情绪敏感的季节,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坚持服药,定期随访复查,积极与医生沟通自己的情况和心中的困惑;每次复查都应遵医嘱做相关检查,以动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躁狂症(Mania)是“躁狂发作”的旧称。
躁狂发作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所谓的心境障碍通俗讲,就是“情绪的跷跷板”,主要表现为抑郁和躁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障碍。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躁狂仅发作一次,且从没有抑郁发作者,非常罕见。多数躁狂发作患者都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这种也称为“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即单相的躁狂症其实很少。
所以,下文对“躁狂症”的分析和描述,多依赖于双相障碍 Ⅰ 型(简称“双相 Ⅰ 型”,即抑郁症和躁狂症的程度都很重)的资料。
急性躁狂发作时,往往有明显的兴奋冲动、挥霍、性欲亢进等症状,极易出现人际关系破坏、伤人、违法、经济损失、感染性病等不良后果。此时,药物治疗和改良电抽搐治疗可尽快控制或缓解躁狂症状。对于严重急性躁狂发作者,由于难以管理,建议住院治疗以减少疾病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急性期的药物治疗,推荐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轻躁狂发作时,可酌情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对于躁狂发作急性期,药物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控制或缓解症状,次要目的是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做准备。
心境稳定剂(锂盐):常用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它既可用于躁狂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有效率约 80%[2]。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因此在用药期间,医生会对患者的血锂浓度进行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和病情变化调整剂量。
锂盐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多尿、多饮、手抖、乏力、心电图改变等。锂盐中毒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高热、昏迷、反射亢进、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 毫升)或无尿(24 小时总尿量少于 100 毫升)等。若出现上述情况,请马上带患者去医院,医生会第一时间停药并进行抢救。
抗癫痫药:许多研究显示,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对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锂盐相同,用药 5 天后开始起效[2]。丙戊酸盐可与锂盐联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震颤、体重增加。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医生会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调整药物剂量,或者监测丙戊酸盐的血药浓度。
另一种抗癫痫药卡马西平适用于锂盐治疗无效,或快速循环发作,或混合发作者,也可以和锂盐联合使用。卡马西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镇静、恶心、视物模糊、皮疹、贫血' target='_blank'>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等。如果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医生会判断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继续用药,或者对不良反应进行相应处理。
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等均能有效控制躁狂发作的兴奋状态,且疗效较好。特别是氯氮平和碳酸锂联合使用,可治疗难治性躁狂症。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药物可以与锂盐或丙戊酸盐联合使用,能有效控制躁狂发作,且起效快,急性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锂盐的治疗。病情较重者,医生会建议肌肉注射给药;病情较轻者,一般口服给药。
急性重症躁狂发作、对锂盐治疗无效的患者,改良电抽搐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回顾性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对急性躁狂发作的总有效率为 80%,可单独或与药物联合治疗,起效较迅速。改良电抽搐治疗通常用于住院患者。最开始每天一次,症状减轻后隔天一次, 6~12 次为一个疗程。改良电抽搐治疗后,仍需药物维持治疗。
近记忆下降是改良电抽搐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少数人出现头痛或短暂的意识模糊,不必特殊处理。
改良电抽搐治疗经常被误解为“过电”,会和痛苦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时需要静脉全麻,所以患者不会有任何不适。改良电抽搐治疗前,会有医生进行评估,在符合治疗指征并排除禁忌证后,医生才会开始治疗,所以通常是比较安全的。
需要提醒的是,经药物治疗病情缓解者,医生会建议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 2~3 个月,以防复燃;此后会予以维持治疗,以防复发。维持治疗期间,可在密切随访观察下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
但包含心境稳定剂的联合治疗比单药的防复发效果更好。
关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对其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
遗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发现,50% 的双相 Ⅰ 型患者,父母至少有一人患心境障碍。若父母一方患双相 Ⅰ 型,其子女有 25% 的机会患心境障碍;若父母双方都患双相 Ⅰ 型,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概率为 50%~70%[2]。
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研究发现,5- 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功能增高都与躁狂发作有关[1]。
躁狂发作的症状主要是情感高涨,表现得非常有感染力,轻度发作时比较难以识别。另外还有思维活跃、难以安静下来、自我感觉良好,以及性欲亢进、睡觉减少等躯体症状。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最主要的原发症状,表现为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乐观热情。患者的情感高涨,非常有感染力,因此在轻度发作时,不熟悉他的人可能很难识别,但家人往往能认识到异常。有时,患者的情感高涨表现不典型,以易激惹为主,容易因细碎的琐事而大发雷霆,严重时有冲动或攻击性言语或行为。一般来说,躁狂发作早期多表现为愉快,后期为易激惹。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讲话时特别急促,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好像满脑子的话都要马上倾诉出来。如果询问患者一些问题,他回答的内容往往会超出问题的范畴。比如问他姓名,对方可能会回答:“鄙人姓张,‘弓长’张,名字是张 X,30 岁,生日是 X 月 X 日,结婚刚 1 年……”。
部分人表现为记忆力增强,交谈时充满许多细节琐事,赘述现象明显。
意志行为增强:表现为活动明显增多,难以安静;不断计划,整日忙碌;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有的患者花钱大方,挥霍摆阔不负责任;有的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伴随症状:患者常常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睡眠时间减少,且没有疲倦感。有的患者表现为性欲亢进,对配偶的性要求增加,甚至在公共场合出现对异性过分亲热的动作或行为。
由于活动过多,体力过度消耗,但摄入量不足,患者可以出现体重下降,严重时虚脱、衰竭。
躁狂发作的患者通常对疾病没有认识,缺乏自知力。
轻躁狂:有一类患者的症状较轻,医学上称为“轻躁狂”。表现为持续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夸张和易激惹。患者的自我评价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睡眠比平时减少,有的只睡 3 小时就恢复活力了。言语比平时明显增多,患者自觉思维奔逸或思维赛跑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情吸引而转移。活动明显增加或激越,社交活动增多。轻度挥霍,性欲强。由于行为莽撞,患者容易过度参与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活动,如不靠谱的商业投资、高危的性生活等。轻躁狂患者的症状较轻,工作和生活只有轻度损害,不易被人识别。家属能感到他们与正常状态不一样,患者自己缺乏自知力。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如果有躁狂发作的家族史,应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尽量避免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遭遇亲人离世或发生重大事故等不良事件,家人应把握好告知坏消息的时机和分寸,以免引起情绪强烈波动,并做好心理疏导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