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直肠脱垂,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肠壁或全层,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只有黏膜脱出称为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为完全脱垂。如脱出部位在肛管直肠内称为内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为外脱垂。多发于小儿、老人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对于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解剖因素、腹内压增加、盆底组织薄弱以及其他因素,如内痔、直肠息肉、消耗性疾病和直肠癌等有关。分型: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分度: Ⅰ度:排便时脱出肠段<3 厘米,直肠壶腹内肠套叠,即隐形直肠脱出,便后能自行还纳。Ⅱ度:排便时直肠脱出 4 ~ 8 厘米,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必须手托复位。Ⅲ度:排便时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或肛管脱出于肛外,长度>8 厘米,较难复位。直肠脱出最主要的症状是肛内肿物脱出。5 岁以内幼儿随着身体发育多能自愈,故多采用保守治疗。成人黏膜脱垂者多采用注射硬化剂治疗。成人完全性脱垂,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术式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不同病情而定。解剖因素所致的直肠脱垂,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继发性所致者,如能及时解除发病因素,则能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一旦出现脱肛、排便困难及肛门失禁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建议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诊断不难。根据病史,嘱患者蹲下做排便动作,腹肌用力,脱垂即可出现。

相关检查如下:

  • 直肠指诊:脱出物柔软,黏膜光滑有肠管的感觉,可发现肛门口及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指诊时,向上推肿物可以还纳,但当增加腹压时,可再次脱出。
  • 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观察脱垂的肠段是否合并炎症病变,及排除结肠肿瘤。
  • 排便造影检查:可动态观察肛直角的变化,有无肠套叠征象。
  •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作为术前肛门功能评估,尤其对于合并大便失禁的患者更为重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年龄多大?
  • 是否有肛内肿物脱出?脱出多长时间了?
  • 肛内肿物脱出是否能自行还纳?是否有加重?
  • 平日有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咳嗽病史?怀孕几次?
  • 有无大便失禁?有无肛门瘙痒?
  • 是否有过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什么原因导致直肠脱垂?
  •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可以保守治疗吗?
  •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治疗费用多少?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日常

  • 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化,排便时间切勿过长。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熏洗。
  • 经常做肛门功能锻炼。平时练习肛门内吸上提运动,每日 2 次。每次连续放松、紧缩肛门 20 ~ 30 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
  • 积极防治各种诱发因素,如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腹泻等。
  • 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注意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或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直肠脱垂介绍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肠壁或全层,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

  • 只有黏膜脱出称为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为完全脱垂。如脱出部位在肛管直肠内称为内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 多发于小儿、老人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 对于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解剖因素、腹内压增加、盆底组织薄弱以及其他因素,如内痔、直肠息肉、消耗性疾病和直肠癌等有关。
  • 分型:
    •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 分度:
    • Ⅰ度:排便时脱出肠段<3 厘米,直肠壶腹内肠套叠,即隐形直肠脱出,便后能自行还纳。
    • Ⅱ度:排便时直肠脱出 4 ~ 8 厘米,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必须手托复位。
    • Ⅲ度:排便时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或肛管脱出于肛外,长度>8 厘米,较难复位。
  • 直肠脱出最主要的症状是肛内肿物脱出。
  • 5 岁以内幼儿随着身体发育多能自愈,故多采用保守治疗。成人黏膜脱垂者多采用注射硬化剂治疗。成人完全性脱垂,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术式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不同病情而定。
  • 解剖因素所致的直肠脱垂,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继发性所致者,如能及时解除发病因素,则能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

美国直肠脱垂治疗

5 岁以内幼儿随着身体发育多能自愈,故多采用保守治疗。成人黏膜脱垂者多采用注射硬化剂治疗,成人完全性脱垂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内治

脾虚气陷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口服;湿热下注证方选升阳除湿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脏连丸。

外治

  • 中药熏洗:用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一日 1 ~ 2 次。亦可用皮硝,置于脸盆中,冲入热开水先熏后洗,每次约 10 ~ 15 分钟。
  • 中药外敷:用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但需注意,具体方药选择应咨询专业医生。

其他疗法

  • 针灸:可用体针、电针、梅花针治疗。
  • 注射法:主要适用于Ⅰ、Ⅱ度脱肛为主,常用药物有消痔灵注射液、芍倍注射液或 5% 鱼肝油酸钠等硬化萎缩剂。
  • 提肛运动疗法:平时练习肛门内吸上提运动,每日 2 次,每次连续放松、紧缩肛门 20 ~ 30 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和防止肛门松弛均有积极的作用。

手术治疗

  • 经肛门手术:是目前肛肠专科医院和肛肠门诊普遍应用的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少的优点,符合微创无痛手术的发展趋势,患者多乐于接受,在门诊就可以完成手术。适用于直肠黏膜脱垂或全层脱垂,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科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腹部复杂手术、拒绝开腹的患者及老年患者。包括注射术、直肠黏膜结扎术、肛门缩窄术等。
  • 经骶部手术:主要包括直肠后壁黏着术、经骶部直肠缝合固定术,和经骶直肠固定术。
  • 经腹部手术:主要包括直肠前悬吊固定术、直肠后悬吊固定术、直肠骶骨悬吊术等。
  • 经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部分及完全直肠脱垂者,患者无不宜行腹腔镜手术的其他情况,有严重的便秘症状的患者。若乙状结肠扩张、冗长,则需联合乙状结肠切除。若证实有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可以联合结肠次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手术。
  • 预防与调护: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及排便下蹲时间过长等不良习惯,患内痔、直肠息肉等经常脱出的疾病,应及时治疗。积极治疗腹泻、便秘、咳喘等疾病。经常做提肛运动,对加强括约肌功能,预防直肠脱垂有一定的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直肠脱垂大多可随生长发育而自愈。成人直肠脱垂者,一般不能自愈,并常有日渐加重趋势,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导致直肠脱垂的因素

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解剖因素: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呈垂直状态,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袢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
  • 盆底组织薄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婴幼儿发育不全,均可导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直肠周围组织对其固定作用减弱而发生脱垂。
  • 腹压增加: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妊娠等,均可增加腹压,推动肠管下移脱出。
  • 其他:如内痔、直肠息肉、消耗性疾病、直肠癌等原因,也可导致直肠脱垂。

哪些人容易患直肠脱垂?

  • 多发于小儿、老人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 多见于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和多次妊娠者。

直肠脱垂症状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和大便次数增多。

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肛内肿物脱垂:是最主要的症状。早起仅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缩。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物逐渐增大,需手托帮助回复或不易回复。若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较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
  • 便秘或大便失禁:有排便不尽、下坠感及排便困难或大便失禁。
  • 分泌物增多:由于反复脱垂,复位困难,暴露时间长,受刺激增多,分泌物自肛门流出,使肛门潮湿、瘙痒。
  • 肛门瘙痒:因黏液分泌增多,粪便污染和反复清洗,可继发肛门部皮肤病变,引起肛门瘙痒。
  • 脱出肠管嵌顿:如脱垂段或黏膜未能及时复位,可发生嵌顿,疼痛剧烈。

直肠脱垂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肠缺血坏死:如肿物脱垂长期不能还纳和治疗,可能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

直肠脱垂预防

解剖因素所致直肠脱垂,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继发性所致者,如能及时解除发病因素,则能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

预防直肠脱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肌肉的力量,特别要注意锻炼腹肌力量,如仰卧起坐。提肛运动,每日做 2 次,每次紧缩-放松肛门 30 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 儿童营养不良、患肠炎者要及时治疗。病后年老体弱者应服用补气升提药物。
  •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 养好良好排便习惯,不要久蹲厕所和过度用力排便。
  • 积极治疗可能导致直肠脱垂的疾病,如慢性咳嗽、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和腹泻等使腹压增加的疾病。

感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外科 朱铄同 医生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