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翼状胬肉,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

什么是翼状胬肉?所谓“胬”指的是一种肉状的物体,所以,顾名思义,翼状胬肉就是长的像昆虫翅膀的肉状物体,它一般生长于眼球表面,由球结膜向角膜延伸,可以理解为其生长的方向一般是从眼球白色的部分朝向黑色部分延伸。哪些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可能提示得这个病?翼状胬肉体积较小时,许多患者仅可在照镜子时,发现眼球表面翅膀样的新生的异常物体。主体呈现白色,内含有红色小血丝。或有轻微眼球异物感、眼红等。严重者而后可能出现视力下降、重影、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遗传物质改变等因素有关,多见于成年、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劳动者,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有哪些分类或分型?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可以分为进展期和静止期,不同分期患者临床表现不一样,其治疗方式也不同。进展期翼状胬肉生长较快,且充血后会变肥厚,患者此时症状通常较为明显,如眼内异物感、视力明显下降等。此时,治疗上更倾向于手术治疗。静止期翼状胬肉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病灶变透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仅表现为眼部新生物。  如何治疗?本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抗炎药、抗代谢药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能治愈吗?本病可以治愈,但是存在复发的可能。本病的患病情况如何?本病不同区域患病率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高海拔、长期户外工作的人群患病率较高。我国广东地区患病率约为 16.54%,西藏拉萨及林芝地区为 22.79%,云南怒江地区为 4.4%,宁夏银川地区为 6.16%。本病会遗传吗?会传染吗?本病不是遗传病,但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本病不会传染。

翼状胬肉症状

翼状胬肉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当翼状胬肉生长到眼球瞳孔附近时,可能会引起视力下降或者散光等。翼状胬肉体积过大时,可能会妨碍眼球运动[2][3]

哪些表现可能提示得了翼状胬肉?

症状:

  • 眼球异物感:与其他异物进入眼球后感觉一样,会觉得眼部不适,总想用手揉眼睛,随后可能进一步引起眼睛发红、流眼泪等。这主要是由翼状胬肉摩擦引起。
  • 畏光:遇到剧烈光线或者环境光线突然变强时,感觉到刺眼,并且会不自觉地闭眼。
  • 视力下降:主要表现为看不清东西,也可能出现某一个方向的东西完全看不到,医学上称为“视野缺损”。
  • 散光导致的视力疲劳:主要表现为眼痛、头痛(特别是前额部),看东西出现重影等。
  • 眼球运动障碍:眼球无法转向某个方向或者转动范围变小。主要发生于翼状胬肉较大的患者。
  • 眼球表面肉状物体:外观典型地表现为翅膀样的肉状物体,主体呈现白色,内含有红色小血丝。生长部位以眼球靠近鼻子一侧最常见,常由眼球白色部分向外侧生长,并逐渐延伸到眼球黑色部分。翼状胬肉可以单眼发病,也可以双眼同时发病
  • 眼红:体检或者照镜子时可以发现,眼球变红,红血丝增多,主要是由于异物感、反复揉眼球导致。

体检:

视野检查:在视野检查后,报告中提示“视野缺损”、“病理性暗点”等时,需要请医生进行诊断。

翼状胬肉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无。

翼状胬肉预防

对于一些会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从而避免复发或预防得病:

  • 改善工作环境:如保持工作环境卫生,减少粉尘、花粉等对眼睛的刺激。

对于另外一些因素,虽然很难改变,但注意如下事项,也有助于避免复发或远离疾病:

  • 特殊人群:对于家族中有本病患者的人群、低纬度地区生活的人群、感染过人类乳头状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人群,应佩戴墨镜或宽檐帽,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球的刺激,也可以阻挡部分粉尘、花粉等的刺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发现眼球表面新生物或长期眼睛发红。
  • 眼睛有异物感,总是想用手揉眼睛。
  • 视力下降、畏光:患者看东西变得模糊,或遇到强光时感觉眼睛不舒服,不自觉地闭眼缓解不适。
  • 视力疲劳:看东西时感觉到眼痛、头疼,特别是前额痛,看东西重影。
  • 眼球运动障碍:感觉到眼球无法像之前一样转动,或者转动幅度变小。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剧烈眼痛或头痛
  • 眼部明显充血红肿、畏光、流泪等症状严重时,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翼状胬肉?

当医生怀疑是翼状胬肉时,常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来确诊疾病[1][3][4]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 病史采集:目的是了解发病的过程、主要的症状、以前的诊治经过,对于下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配合医生,如实回答医生的问题。
  • 体格检查:目的是确定眼球肉状物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诊断翼状胬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完成眼睛检查。
  • 视力检查:目的是明确翼状胬肉是否影响视力,影响视力的程度。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准确回答视力表中的方位。
  • 裂隙灯检查:目的是明确翼状胬肉与周围眼球结构的关系、翼状胬肉的具体形态及大小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家属哪些问题?以及患者或家属可以提前准备哪些信息?

  • 以前有没有患过类似的疾病?患者需要仔细回忆,如实回答医生问题。
  • 发病后有没有做过检查或者治疗?患者及家属可以携带既往治疗中的检查结果、病历、病情证明书及使用的药物等。
  •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上述的不适症状?具体到多少天以前。
  • 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什么变化? 症状一直没有变化或者症状有加重或者减轻。

日常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避免高强度用眼,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外出时应佩戴墨镜,减少紫外线刺激。

  • 用药注意事项:使用药物治疗期间,特别是糖皮质滴眼液等药物,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使用,不要漏服或多服。
  •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出院后 2 周或者按照出院病情书要求时间,按时复查。非手术患者可按医生要求时间复查,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 饮食:
    • 术后饮食:维持饮食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肉、鸡蛋等,促进伤口恢复。
    • 非手术治疗期间饮食: 避免刺激饮食,如辛辣食物等,多进食蔬菜、水果及高蛋白食物,均衡饮食。
  • 运动:
    • 手术后运动注意事项:恢复期间可进行散步等运动,避免长跑、摔跤、拳击等剧烈运动。恢复期后,可逐渐恢复正常运动。
    • 非手术患者运动不受影响,但当视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在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 生活中的护理或其他事项:
    • 避免长期疲劳用眼:劳逸结合,避免连续用眼,可以通过眼保健操,远眺远方等方式,缓解视疲劳。
    • 佩戴墨镜或宽边帽:减少紫外线、粉尘等物质对眼球的刺激,可以延缓翼状胬肉发展及复发。

翼状胬肉介绍

  • 什么是翼状胬肉?所谓“胬”指的是一种肉状的物体,所以,顾名思义,翼状胬肉就是长的像昆虫翅膀的肉状物体,它一般生长于眼球表面,由球结膜向角膜延伸,可以理解为其生长的方向一般是从眼球白色的部分朝向黑色部分延伸[1][2]
  • 哪些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可能提示得这个病?翼状胬肉体积较小时,许多患者仅可在照镜子时,发现眼球表面翅膀样的新生的异常物体。主体呈现白色,内含有红色小血丝。或有轻微眼球异物感、眼红等。严重者而后可能出现视力下降、重影、眼球运动障碍[1][3]
  •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遗传物质改变等因素有关,多见于成年、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劳动者,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2]
  • 有哪些分类或分型?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可以分为进展期和静止期,不同分期患者临床表现不一样,其治疗方式也不同。
    • 进展期翼状胬肉生长较快,且充血后会变肥厚,患者此时症状通常较为明显,如眼内异物感、视力明显下降等。此时,治疗上更倾向于手术治疗。
    • 静止期翼状胬肉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病灶变透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仅表现为眼部新生物[1]。  
  • 如何治疗?本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抗炎药、抗代谢药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 能治愈吗?本病可以治愈,但是存在复发的可能。
  • 本病的患病情况如何?本病不同区域患病率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高海拔、长期户外工作的人群患病率较高。我国广东地区患病率约为 16.54%,西藏拉萨及林芝地区为 22.79%,云南怒江地区为 4.4%,宁夏银川地区为 6.16%[1]
  • 本病会遗传吗?会传染吗?本病不是遗传病,但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本病不会传染。

美国翼状胬肉治疗

体积较小、发展缓慢、症状轻微的翼状胬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要减少紫外线、尘土、花粉等刺激即可。症状明显、发展迅速、体积较大的翼状胬肉需要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 抗炎药物: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米索前列醇双氯芬酸等。可以用于局部滴眼,作用是缓解眼部异物感、眼红等不适。但本类药物只能够缓解不适,并不能治疗或者延缓翼状胬肉的生长。
  • 抗代谢药物[5]主要包括了丝裂霉素、博来霉素、5-氟尿嘧啶等。主要采用局部注射的方式。作用是注射后可以使细胞死亡,翼状胬肉逐渐变白、萎缩。
  • 抑肽酶:作用是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分泌的生长因子,从而减缓其生长。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仍有复发可能。当翼状胬肉反复引起眼部不适、视力下降、散光或者影响美观时,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6][7][8]

  •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巩膜暴露术:主要目的是切除翼状胬肉,改善患者症状。
  • 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球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移植部分自体组织,作用是促进眼球恢复,降低复发率等。

  • 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使用羊膜移植覆盖在胬肉切除后的缺损区。

物理治疗

  • 冷冻治疗[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用零下 40 摄氏度的低温冷冻翼状胬肉,破坏其血管及组织,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 激光切除术[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破坏翼状胬肉血管,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 随病情进展,若症状明显或症状反复出现,或影响患者外观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出现视力明显下降,甚至会失明;
  • 如果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存在复发的可能。

导致翼状胬肉的因素

翼状胬肉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等有关[1][2]

翼状胬肉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紫外线[1][3][4]:是目前研究证据最多的病因,与发病率调查一致。主要由于紫外线照射引起眼球表面发生反应,如遗传物质损伤等引起。
  • 眼球慢性炎症:如果眼球长期受到风沙、粉尘、花粉等物质的过度刺激,会使眼球表面发生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导致翼状胬肉的发生。
  • 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可能会导致本病,但目前尚未明确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病毒感染可能并不是翼状胬肉形成的必须因素。
  •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了遗传物质突变及表观遗传修饰。
    • 遗传物质突变,指部分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如 P53 基因突变。
    • 表观遗传修饰指的是,除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之外的其他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对遗传物质发挥功能产生影响。

哪些人群,更容易得病?

  • 低纬度地区人群[1]:接受紫外线照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因此更容易得病。
  • 长期户外工作人群[2]:农民、渔民、建筑工人等长期户外工作者,接受紫外线照射时间更长,且眼球更容易受到尘土、花粉等异物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