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发展至晚期。医生会通过胃镜、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来诊断。
胃类癌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常不典型。因此,具备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一旦发觉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出现类癌综合征' target='_blank'>类癌综合征时,应尽快前往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或肿瘤科门诊就医。
改善生活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危因素,日常生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胃类癌是起源于胃黏膜嗜铬样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对于大多数肿瘤,了解其分期至关重要。然而,胃类癌的治疗并非基于分期,主要取决于手术完全切除的可能,以及是否已转移至身体的其他部位。胃类癌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是胃类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应力争早期发现,早期切除。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包括:
是用高能 X-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主要适用于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类癌,如肿瘤细胞转移至骨或脑。医生可以针对患者的骨转移病灶或脑转移病灶等,进行局部放射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可使用的药物主要有依托泊苷、顺铂、卡培他滨、替莫唑胺等。化疗主要适用于不能完整手术切除,或已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胃类癌等。
激素类似物的治疗对胃类癌有较好效果。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及其长效制剂,已在晚期胃类癌患者中应用。其可以抑制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和作用,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有助于缓解类癌综合征' target='_blank'>类癌综合征。
此外,生长抑素类似物与干扰素-α 联用应用,对治疗肿瘤具有协同效应。
靶向药物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特异地与相应致癌位点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称“生物导弹”。
针对胃类癌,目前可应用的药物有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靶向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胃类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部位、大小、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及是否发生类癌综合征' target='_blank'>类癌综合征、外科手术范围、患者一般情况等多种因素。胃类癌总体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为 63%。
胃类癌发展缓慢,在病情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加以干预,都可以改善其结局,因此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胃类癌生长缓慢,自然病程长,可无症状存在数月或数年,常因其他疾病就诊而发现,即使有症状也多无特异性。很多胃类癌是在监视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追查恶性贫血原因时由内镜检查发现。有典型类癌综合征' target='_blank'>类癌综合征症状者罕见,多发生于晚期,特别是肿瘤肝内转移者。
症状无特异性,类似于胃溃疡的症状,包括:
随着病情发展,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的 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当这些物质的分泌量超过了肝脏灭活能力,或胃类癌转移到肝脏,使肝脏灭活、清除能力减低,血液中活性物质浓度升高时,会促使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胃肠道蠕动增加,最终导致典型的类癌综合征' target='_blank'>类癌综合征表现。包括:
目前胃类癌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必要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例如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