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内脏动脉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内脏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定义内脏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指腹腔内各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的瘤样扩张性病变,临床上以脾动脉瘤(占比约 60%)最常见,其次为肝动脉瘤(占比 20%)、肠系膜上动脉瘤(占比 5.5%)、腹腔动脉瘤(占比 4%)等等。流行病学内脏动脉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病率约 0.1%~2%。但在所有腹内动脉瘤中,该病的发病率排名第三(仅次于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此外,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和水平提升,内脏动脉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病因内脏动脉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创伤、感染、血管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分型根据动脉瘤瘤壁是否为完整的动脉壁三层结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内脏动脉瘤可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后者是由于动脉壁破裂后在局部形成与破口相同的血肿所致,故不具备完整的三层动脉壁。症状内脏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前患者多无任何症状,也可出现腹痛症状,或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的肿块。一旦瘤体破裂,患者可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开腹手术(比如动脉瘤切除术、血管重建术等),以及腔内介入治疗(比如动脉瘤栓塞术、覆膜支架植入术等)。医生根据动脉瘤具体位置、瘤体大小、形态、是否破裂以及患者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时机和具体方式。危害内脏动脉瘤的本质是内脏血管的瘤样扩张,未破裂的瘤体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该病最主要的危害就是瘤体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因为来不及抢救而死亡。预后脏动脉瘤是一种良性病变,若在发生破裂之前及时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然而,一旦出现瘤体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达 25%~75%,其中对于假性动脉瘤患者,死亡率更是高达 70%~100%。

美国内脏动脉瘤治疗

对于内脏动脉瘤患者,目前通常认为当存在以下因素时应尽快治疗,包括:动脉瘤直径≥2cm、有明显症状、瘤体进行性增大、正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等。而对于假性动脉瘤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就需立即治疗[1]

内脏动脉瘤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把动脉瘤从血液循环中隔绝,同时不影响原血管正常输送血液[1]

治疗方式主要有开腹手术和介入治疗,应根据动脉瘤具体位置、大小、形态、是否破裂以及患者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治疗方式[3][5]

开腹手术

  • 主要是指传统的开腹动脉瘤切除术,如果切除动脉瘤后影响远端器官的血供,则须进一步行血管重建术;
  • 开腹动脉瘤切除术适用于瘤体巨大、瘤颈迂曲的内脏动脉瘤;也适用于感染所引发的内脏动脉瘤(可同时清除感染灶);对于瘤体破裂出血的急诊患者,由于诊断尚不清楚但又需尽快抢救,故通常首选开腹探查手术,术中探查到出血部位后可通过快速结扎供血动脉来挽救生命。[1][5]

介入治疗

  • 主要包括经导管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若供血动脉阻断后,其所支配的器官还可通过其他血管供血而不至于发生梗死,则可考虑经导管栓塞整个供血动脉;否则应单纯处理动脉瘤,比如经导管向瘤体内填塞弹簧圈或胶类栓塞剂等,或者施行覆膜支架植入术;
  • 相比于传统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更高效、安全性更高等优点,适用于外科手术治疗困难、风险较高或存在手术高危因素的患者,比如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风险高),以往曾做过腹部手术的患者(常存在腹腔内粘连,手术解剖分离组织困难)等。[1][5]

疾病发展和转归

内脏动脉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其本质是内脏血管的瘤样扩张,未破裂的瘤体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该病最主要的危害就是瘤体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因为来不及抢救而死亡[1][3]

若在发生破裂之前及时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然而,一旦出现瘤体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达 25%~75%,其中对于假性动脉瘤患者,死亡率更是高达 70%~100%[3]。

导致内脏动脉瘤的因素

目前为止,内脏动脉瘤的病因仍未完全清楚;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血管创伤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均可能与内脏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2]

内脏动脉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哪些人容易患内脏动脉瘤?(危险因素)

存在上述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内脏动脉瘤,具体包括:

  •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 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
  • 存在感染或非感染性血管炎症的患者: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
  • 存在血管创伤的人:包括腹部外伤、介入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等。

内脏动脉瘤症状

内脏动脉瘤患者在瘤体发生破裂前多无任何症状,也有患者可出现腹痛不适,或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的肿块;一旦瘤体破裂,患者可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常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而死亡[3]

内脏动脉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内脏动脉瘤的常见症状包括[2][3]

  • 多数内脏动脉瘤患者无任何可察觉的症状,而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意外发现该病;
  • 腹痛、腹部搏动性肿物:对于进展性的逐渐增大的内脏动脉瘤患者,可出现腹痛症状(通常为并不剧烈的隐隐作痛),也可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把手轻放在肿物位置,可感受到与脉搏跳动节律一致的冲击感)的肿物;
  • 突发剧烈腹痛、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急剧下降等:为动脉瘤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时所引发的症状。若瘤体破裂口位于临近组织器官,还可引发其他相应的症状,比如破口位于胃肠道内,可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比如大量呕血,约一半的肠系膜动脉瘤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等;

内脏动脉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内脏动脉瘤患者最主要、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并发症是瘤体破裂致急性失血性休克,也可继发动脉粥样硬化[2][3]。具体如下所示:

  • 急性失血性休克:内脏动脉瘤发生破裂时,血液从动脉血管破口快速冲出,可导致腹腔内大出血,体循环中血液大量丢失而引发急性失血性休克,多数患者因来不及抢救而死亡;[3]
  • 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内脏动脉瘤患者可继发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窄等,可因此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比如高血压、形成血栓栓塞等)。[2]

内脏动脉瘤预防

目前并没有确切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内脏动脉瘤的发生,但根据引起该病的可能的病因以及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1][2][7][9],推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 积极防范及治疗各种与内脏动脉瘤可能相关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等;
  • 注意避免腹部受伤;
  • 维持血压平稳以防瘤体破裂;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应坚持服药并测量血压;
  • 积极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引发腹压增高而增加瘤体破裂风险;
  • 为防止瘤体破裂,在治疗前应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切忌跑、跳等剧烈运动;
  • 在未治愈之前内脏动脉瘤患者应避免妊娠,已怀孕的患者应尽快治疗。

就医

当体检意外发现可疑的内脏动脉瘤,或出现腹痛及腹部触摸到搏动性肿物的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头晕等表现,要高度重视,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出现腹痛并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肿物;
  • 无任何症状,但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意外检查发现疑似内脏动脉瘤的病变时,及时咨询血管外科医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头晕、血压急剧下降,有时可伴大量呕血等表现:此时应警惕发生内脏动脉瘤破裂并引发出血性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 血管外科
  • 介入科/介入治疗中心
  •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内脏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赖超声、CT 和 CT 血管成像(CTA)、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检查措施,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2][4]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经济、便捷,能够初步筛查内脏动脉瘤,但对于瘤体较小的、肥胖的患者,通常不易发现;
  • CT 及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能够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而且能够进行三维重建,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 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与 CT 及 CTA 检查类似,价格相对更高,优点是没有辐射危害;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当其它检查难以清晰显示内脏动脉瘤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时,或者在诊断、病情判断方面存在疑问时,需要进一步行 DSA 检查来做最终判断。该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其他检查不易看到的细小分支血管的走形,是内脏动脉瘤等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目前有什么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有没有什么诱因导致该症状出现?
  •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有没有做过其他检查?结果是什么?
  • 以前有没有做过腹部手术(包括介入治疗)?
  • 以前腹部有没有受过伤?
  • 以前还得过哪些疾病?如今病情如何?
  • 最近吃饭怎么样?大小便、睡眠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目前诊断是什么病?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可能的病因都有哪些?
  • 内脏动脉瘤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 内脏动脉瘤该如何治疗?通常疗效如何?
  • 我现在需要采取哪种治疗方案?为什么?
  • 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如何应对?
  • 治愈后还会不会复发?如何预防复发?
  • 日常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饮食有何禁忌?
  • 是否需要复查?做什么检查?多久复查一次?

日常

内脏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可危及生命,故日常应格外注意避开增加内脏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包括血压波动(比如情绪激动)、腹压增高(比如用力排便)等。

内脏动脉瘤患者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7][9]

  • 避免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激动、生气等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不稳,后者容易诱发动脉瘤破裂,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确保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悲大喜,并通过学习内脏动脉瘤相关知识来消除患病后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 饮食:戒烟戒酒,建议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蒸鸡蛋、稀饭、面条、蔬菜、水果等,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切忌发生便秘后用力排便或使劲按摩腹部,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一种导泻药)帮助排便;
  • 在未治愈之前应避免妊娠:妊娠会增加腹压,导致动脉瘤破裂,故内脏动脉瘤患者在彻底治愈前应避免妊娠,已经怀孕的患者应尽快到医院治疗[1]
  • 活动锻炼:尽量减少活动,特别是对于有明显腹痛等症状的患者,要坚持卧床休息;介入栓塞治疗术后也应继续卧床 1 周,然后限制体力活动 3~4 周,以防填塞的弹簧圈移位、甚至从瘤体内脱落。

内脏动脉瘤介绍

定义

内脏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指腹腔内各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的瘤样扩张性病变,临床上以脾动脉瘤(占比约 60%)最常见,其次为肝动脉瘤(占比 20%)、肠系膜上动脉瘤(占比 5.5%)、腹腔动脉瘤(占比 4%)等等[1]

流行病学

内脏动脉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病率约 0.1%~2%。但在所有腹内动脉瘤中,该病的发病率排名第三(仅次于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1]。此外,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和水平提升,内脏动脉瘤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

病因

内脏动脉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创伤、感染、血管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1][2]

分型

根据动脉瘤瘤壁是否为完整的动脉壁三层结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内脏动脉瘤可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后者是由于动脉壁破裂后在局部形成与破口相同的血肿所致,故不具备完整的三层动脉壁[2]

症状

内脏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前患者多无任何症状,也可出现腹痛症状,或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的肿块。一旦瘤体破裂,患者可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3]

治疗

内脏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开腹手术(比如动脉瘤切除术、血管重建术等),以及腔内介入治疗(比如动脉瘤栓塞术、覆膜支架植入术等)。医生根据动脉瘤具体位置、瘤体大小、形态、是否破裂以及患者年龄、病史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时机和具体方式[3][5]

危害

内脏动脉瘤的本质是内脏血管的瘤样扩张,未破裂的瘤体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该病最主要的危害就是瘤体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因为来不及抢救而死亡[1][3]

预后

动脉瘤是一种良性病变,若在发生破裂之前及时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然而,一旦出现瘤体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达 25%~75%,其中对于假性动脉瘤患者,死亡率更是高达 7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