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发生少量阴道出血,就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诊治,以免病情继续进展,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1]。
医生基于病史、体征,以及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得出诊断结论[1]。
孕妇应遵医嘱用药,积极保胎;若流产最终无法避免,也要尽可能维持身心健康[1]。
流产(Abortion)是指妊娠不足 28 周,胎儿体重不足 1 千克而终止的情况。发生在妊娠 12 周前的流产称为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 12 周之后的流产称为晚期流产。通常,在胚胎着床后,约有 3/10 会发生自然流产,其中绝大多数(约 80%)为早期流产。早期流产中,大半属于隐性流产,即发生在月经期前的流产。另有部分意外妊娠者,是通过医疗操作终止妊娠过程的。不同时期、不同方式的流产,对孕妇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1]。
医生会根据孕妇流产的具体阶段和类型,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先兆流产需要进行保胎治疗,若阴道流血停止可继续妊娠,若病情不断进展则应及时终止妊娠。如果确诊时,流产已不可避免,则应尽可能使胚胎和胎盘组织完全排出。若有必要可采取刮宫术,清除子宫内的残留组织,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1]。
主要病因包括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1]。
临床与流产具有相关性的风险因素包括[1][2]:
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阴道流血和腹痛[1]。
自然流产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临床类型[1]:
流产是一个自然现象,诱发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有些先天因素难以预防。在妊娠期间,尽可能维持身心健康,确保充分、均衡的营养或许有助于降低流产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