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白喉,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白喉

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 15 岁以下的儿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导致儿童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预防白喉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远离传染源,提高身体免疫力。在我国,白喉疫苗已经列为一类疫苗,由国家出资采购,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主要因为感染白喉杆菌所致。白喉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多通过飞沫传播。未接种白喉疫苗者、生活环境差、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的人群,容易受到感染。有哪些症状表现?白喉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烧、全身乏力。随着病情进展,感染部位出现成片的厚膜,可阻碍咽喉通道,导致吞咽或呼吸困难。怎么治?白喉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进展。由于白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常规方案为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需将气管切开救治。本病有什么危害?能治好吗?白喉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肌炎、肾病、神经损伤' target='_blank'>周围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喉梗阻、窒息,甚至生命危险。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也有不到 5% 的患者,可因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患者日常应注意什么?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人,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必要时还需补种白喉疫苗。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所在地区有白喉疫情爆发,或近期接触过白喉患者,随后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诊治[4]

  • 白喉初期症状与其他咽喉感染,或呼吸道疾病有所相似,需及早确诊;
  • 若明确诊断,必须尽快治疗,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死亡风险。

就诊科室

  • 儿科
  • 传染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白喉?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询问具体病情进展过程,就可以初步作出诊断[1][2]

实验室检测和培养:

  • 采用咽拭子获取患者病变黏膜样本,进行白喉杆菌的检测和培养;
  • 如果患者得了皮肤白喉,可在伤口处用棉签取样,进行实验室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患儿家长哪些问题?

  •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症状是如何进展的?
  • 目前的症状有多严重?
  • 是否接种过白喉疫苗?
  • 是否按照规定完成整个接种和强化程序?是否有漏种?
  • 近期是否接触过白喉患者?
  • 家庭成员中是否还有其他人出现类似症状(可能程度不那么严重)?

患者或患儿家长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症状?
  •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 是否具有传染性?
  • 是否需要在家隔离?需要隔离多久?
  • 是否会造成什么后遗症?
  • 是否还有可能复发?
  •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日常

  • 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人,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预防措施:
    • 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 强化接种 1 剂白喉疫苗。
  • 白喉杆菌产生的毒素可造成全身性的器官损伤,因此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避免劳累,若有必要还需补种白喉疫苗[2]
  • 患者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丢弃于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洗手。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对于日常使用或接触的物品,应经常消毒。
  • 如果患者以前没有接种过白喉疫苗,或没有完成整个接种和强化程序,可在医生指导下补种。

白喉介绍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 15 岁以下的儿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导致儿童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预防白喉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远离传染源,提高身体免疫力。在我国,白喉疫苗已经列为一类疫苗,由国家出资采购,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接种。

  •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主要因为感染白喉杆菌所致。白喉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多通过飞沫传播。未接种白喉疫苗者、生活环境差、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的人群,容易受到感染。
  • 有哪些症状表现?白喉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烧、全身乏力。随着病情进展,感染部位出现成片的厚膜,可阻碍咽喉通道,导致吞咽或呼吸困难。
  • 怎么治?白喉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进展。由于白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常规方案为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需将气管切开救治。
  • 本病有什么危害?能治好吗?白喉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肌炎、肾病、神经损伤' target='_blank'>周围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喉梗阻、窒息,甚至生命危险。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也有不到 5% 的患者,可因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 患者日常应注意什么?密切接触白喉患者的人,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必要时还需补种白喉疫苗。

美国白喉治疗

白喉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进展。由于白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常规方案为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1][2]。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4]。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救治[4]

如何治疗白喉?

如果医生通过症状,初步诊断为疑似白喉,一般不会等待实验室确诊结果即开始用药治疗。尽可能在早期控制病情,避免发生呼吸道梗阻或全身性中毒症状[1][2]

  • 一般治疗[4]
    • 住院隔离;
    • 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
    • 卧床休息至少 3 周,重症患者至少 4~6 周。
  • 药物治疗[2]
    • 白喉抗毒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仅能中和血流循环中的白喉毒素;
    • 抗生素药物:使用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也可采用红霉素治疗,杀灭白喉杆菌。
  • 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相应治疗[4]
    • 发烧:使用非处方退烧药或激素。
    • 缺氧:对患者进行氧疗,缓解缺氧情况。
    • 烦躁不安:使用镇静剂。
    • 中毒症状严重:肾上腺皮质激素。
  • 气管切开:若呼吸道梗阻无法缓解或仍有加重趋势,医生会进行气管切开救治[4]

疾病的发展与后期影响

  •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生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病等并发症。可能出现心律不齐、肝脏肿大、肌肉麻痹等症状,给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对寿命有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也有不到 5% 的患者,可因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导致白喉的因素

白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是因为感染白喉杆菌所致,病菌通常粘附于咽喉、鼻腔的黏膜表面进行繁殖,导致白喉。白喉杆菌的传染源是白喉感染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有长达 6 周的传染性[2]

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1]

  • 飞沫传播:是白喉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会污染周围的空气,若被他人吸入呼吸道,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 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日用品,或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玩具、毛巾、被褥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均可能受到感染。
  • 血液或体液传播:接触患者的伤口,或伤口接触到病菌,均可能发生感染。

白喉感染的致病机制[4]

  • 根据感染部位,白喉可分为咽、喉、鼻和皮肤白喉,其中绝大多数患者是咽白喉,喉、鼻白喉往往是咽白喉蔓延所致。
  • 白喉杆菌在感染局部可形成大片灰白色、可以擦去的一层膜,医学上叫做“假膜”,并伴有组织炎症和肿胀,可能会造成患者呼吸或吞咽困难
  • 白喉杆菌分泌的毒素进入血流后,患者可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白喉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与白喉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2]

  • 未接种白喉疫苗。
  • 未能按照国家推荐的接种程序,完成整个疫苗接种和强化过程。
  • 居住环境拥挤不堪,卫生条件非常差,人员流动性大。
  • 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

白喉症状

白喉有哪些症状?

白喉的潜伏期为 2~5 天,通常起病缓慢,逐渐出现咽喉或呼吸道的症状[2]

  • 最典型的特征是,在感染局部覆盖有灰白色、可以擦去的厚膜,医学上称为“假膜”。
  •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 扁桃体肿大。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 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重症患者颈部肿大如“牛颈”;
  • 流鼻涕(可能带血)。
  • 发烧、寒颤。
  • 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

有少数患者还可能在皮肤或黏膜出现白喉感染[2]

  • 皮肤或黏膜感染部位出现典型的疼痛、红肿症状。
  • 局部的溃疡处也可形成假膜。

不过,在某些白喉成人患者中,可能没有或只是出现轻微的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1]

白喉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白喉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在接受治疗后仍有致命危险[1][2]

白喉预防

  • 完成疫苗的接种和强化程序[3]
    • 3 月龄幼儿开始接种 3 剂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
    • 1.5~2 岁时强化接种 1 剂百、白、破三联疫苗;
    • 6 岁以上强化接种 1 剂白、破二联疫苗。
  • 远离传染源[2]
    • 避免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
    • 避免与白喉患者密切接触。
  • 健康饮食,积极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2]
    • 饮食中应包含足量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 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 勤洗手,接触扶手、门把等公共设施后,不要直接触摸口、鼻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