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胰腺外分泌肿瘤,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胰腺外分泌肿瘤

胰腺外分泌肿瘤

胰腺外分泌肿瘤主要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具有导管上皮特征的肿瘤。这是一大类肿瘤的统称,包含良性、交界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胰腺外分泌肿瘤属于一大类肿瘤,在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中,导管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有较为明确的证据。其中的胰腺恶性肿瘤,即胰腺癌的死亡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的第七位, 其中超过 43 万人死于该疾病, 约占全球癌症死亡率的 4.5%。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8 位,居北京市和上海市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 5 位。目前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病因不明。该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吸烟、肥胖和糖尿病。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类为良性(腺瘤)、恶性(腺癌)和交界性肿瘤(兼具良、恶性肿瘤的特征)。此外,良性上皮来源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成熟畸胎瘤;交界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为黏液性囊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不典型增生、实性假乳头状瘤,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包括导管腺癌、未分化癌、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黏液性非囊性癌、印戒细胞癌、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等。最常见的、研究最多的是导管腺癌。腹部不适或腹痛是本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其他症状还有乏力、黄疸等。本病主要以外科治疗为主,对于本病中的恶性肿瘤还需要结合其他疗法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导致肿瘤被发现时多数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胰腺导管腺癌高度恶性,患者 5 年死亡率 90% 以上。胰腺外分泌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对化疗不敏感。
胰脏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腹痛或黄疸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现剧烈腹痛、发热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腹痛:尤其是向后背放射的重度腹痛需高度怀疑胰腺疾病,及时就医。
  • 消化不良、日渐消瘦。
  • 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睑结膜发表,重度者可全身皮肤黄染,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 胰腺外分泌肿瘤早期一般无紧急就医情况,恶性肿瘤进展中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重度黄疸,以及在家服药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出血、昏迷等紧急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 普通外科
  •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胰腺外分泌肿瘤?

在胰腺外分泌肿瘤中,无症状良性肿瘤常在体检中才会发现。对于已出现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初步确诊。对手术取得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胰腺外分泌肿瘤及其分型和分期的金标准,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是初步确定胰腺存在占位性病变及性质的检查方法。
  • 增强三维动态 CT 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该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能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临床分期。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 CT 血管成像。
  • PET-CT 检查:该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代谢情况,在发现肿瘤在胰腺外器官是否有转移、评价患者全身的肿瘤负荷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胰腺肿瘤的位置特征、转移情况,而且在辅助鉴别胰腺炎(水肿型或慢性肿块型)方面优于 CT。
  • 超声内镜检查:是对胰腺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为准确的方法。
  • 实验室检查:当怀疑胰腺外分泌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即胰腺癌时,医生会推荐患者进行如下检查:
    • CA19-9: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
    • 血糖:可以反映胰腺癌的发病或进展。
  • 病理学检查:诊断胰腺肿瘤的“金标准”。除了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以外,其余在制订治疗方案前,都应该力争明确病理学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有什么症状吗?出现多长时间了?
  • 最近体重有减轻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减轻的?以前体重大概多少?
  • 疼痛向后背放射吗?
  • 有没有胰腺癌或其他肿瘤的家族史吗?
  • 有没有糖尿病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这个病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 这个病的生存期大概有多长?
  • 这个病遗传吗?我的家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国内哪些医院治疗这个病的经验较多?
  • 我现在的病情还有手术机会吗?

日常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术后:胰腺癌手术后为例,患者 3 天内禁食水,遵医嘱恢复饮食,出院后日常需要摄入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
  • 复查:
    • 胰腺癌患者在术后第 1 年,建议每 3 个月随访 1 次;第 2~3 年,每 3~6 个月随访 1 次;之后每 6 个月随访 1 次。
    • 随访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 CA19-9、CA125、CEA 等,以及超声、X 线、胸部薄层 CT 扫描、上腹部增强 CT 等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至少 5 年。怀疑肝转移或骨转移的患者,复查时要增加肝脏 MRI 和骨扫描。
    • 对于晚期或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应至少每 2~3 个月复查一次。
    • 对于医生怀疑胰腺癌,但又难以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疾病鉴别的患者,应遵医嘱密切复查。频率为每 2~3 个月 1 次。随访项目包括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抽血化验 CA19-9、CA125、CEA 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必要时,医生可能请患者重复接受超声引导下活组织穿刺检查和(或)PET-CT 检查。
  • 运动: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一般身体虚弱,需减少剧烈活动,可采用散步、太极拳等轻运动量活动。
  • 及时就医:当患者因为治疗导致出现消化道副作用(如饮食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需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医生会给予对症处理。
  • 戒烟、戒酒。

胰腺外分泌肿瘤介绍

  • 胰腺外分泌肿瘤主要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具有导管上皮特征的肿瘤。这是一大类肿瘤的统称,包含良性、交界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
  • 胰腺外分泌肿瘤属于一大类肿瘤,在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中,导管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有较为明确的证据。其中的胰腺恶性肿瘤,即胰腺癌的死亡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的第七位, 其中超过 43 万人死于该疾病, 约占全球癌症死亡率的 4.5%。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8 位,居北京市和上海市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 5 位[1]
  • 目前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病因不明。该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吸烟、肥胖和糖尿病。
  • 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类为良性(腺瘤)、恶性(腺癌)和交界性肿瘤(兼具良、恶性肿瘤的特征)。此外,良性上皮来源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成熟畸胎瘤;交界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可分为黏液性囊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不典型增生、实性假乳头状瘤,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包括导管腺癌、未分化癌、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黏液性非囊性癌、印戒细胞癌、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等。最常见的、研究最多的是导管腺癌。
  • 腹部不适或腹痛是本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其他症状还有乏力、黄疸等。
  • 本病主要以外科治疗为主,对于本病中的恶性肿瘤还需要结合其他疗法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导致肿瘤被发现时多数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 胰腺导管腺癌高度恶性,患者 5 年死亡率 90% 以上。
  • 胰腺外分泌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对化疗不敏感。

美国胰腺外分泌肿瘤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良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和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胰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术前医生会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MDT) 讨论。

根据影像学的情况,胰腺癌分为可切除胰腺癌、交界可切除胰腺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这些不同分类的胰腺癌的治疗原则有所差异。以下治疗方案均以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胰腺导管腺癌(简称胰腺癌)为例进行介绍。

手术治疗

  • 经全面的术前评估后,一般仅 15%~20% 的胰腺癌患者有手术机会,医生会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决定所采用的手术方式。
  • 手术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实现 R0 切除,争取实现治愈的可能,所谓 R0 切除定义为没有肿瘤残留的证据。
  • 手术医生对肿瘤进行完整切除后,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除的标本边缘,没有发现有肿瘤残留,表示整个病灶被完整切除,体内无肿瘤残留。
  • 胰腺手术应该在获得 CT 检查后 4 周内,尽早在具有较高医学水平的医疗中心完成。

药物治疗

胰腺癌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所以仅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

化疗策略主要列如下:

  • 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目的是为某些不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创造手术机会;
  • 术后辅助化疗;
  • 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或合并远处转移患者的姑息性化疗。

上述化疗策略都可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综合化疗方案,但具体方案需要根据多学科联合讨论的结果,制定不同的化疗方案。

其他疗法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已取得明显进步。

  • 放疗:一种局部的姑息治疗手段,主要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癌性疼痛。对胰腺癌患者是否进行放疗,需要根据多学科联合讨论、综合评估后决定。
  • 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阿片类制剂:胰腺癌疼痛的主要镇痛药物。
  • 神经丛切断、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神经丛消融术或无水酒精注射:镇痛。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不能控制疼痛或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
  • 癌性腹水引流:将有严重癌性腹水患者腹腔中的腹水引出,同时医生还可能推荐腹腔热灌注疗法。
  • 制订营养治疗计划:改善患者全身情况,适用于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的终末期胰腺癌患者。
  • 胰酶:替代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 靶向治疗: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可用于局部进展或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的治疗,但临床疗效不佳。
  • 免疫治疗:PD-1 单克隆抗体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目前已经在国内上市。对患者基因中存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或失错配修复者,有较好疗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胰腺外分泌肿瘤根据肿瘤的良、恶性程度的不同, 疾病的发展和患者预后不同。

  • 对于良性胰腺外分泌肿瘤:在经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预后良好。
  • 对于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胰腺导管腺癌(简称胰腺癌)为高度恶性,而且患者多数在症状出现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因此预后较差。即使患者接受正规治疗,胰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也仅约为 9.3%,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一般生存期不超过 12 个月。

导致胰腺外分泌肿瘤的因素

目前胰腺外分泌肿瘤中病因研究最多的是胰腺导管腺癌(通常所称为胰腺癌)。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除遗传因素外,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肥胖和糖尿病与胰腺癌发病率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此类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胰腺外分泌肿瘤病?

虽然危险因素尚未阐明,但是以下因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 以有较多临床和研究证据的胰腺导管腺癌为例,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病:
    •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高脂饮食、过量饮酒(如大于 50 克/天)者。
    • 身体质量指数(BMI) 超标,BMI 大于 30 者。
  • 以有较多临床和研究证据的胰腺导管腺癌为例,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该病:
    • 胰腺癌家族史者。
    • 有肿瘤相关遗传基因变异,如 KRAS、CDKN2A、BRCA1 /2、PALB2 等基因突变,但这些基因与疾病发生的风险尚未获得完全确切的证据支持。
    • 老年(大于 60 岁)、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尤其伴糖尿病家族史、胰腺癌家族史、胰腺炎病史、超重和肥胖者。
    • 有慢性胰腺炎者。

胰腺外分泌肿瘤症状

胰腺外分泌肿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良性病变和交界性病变进展较缓慢;恶性病变进展快,其中胰腺导管腺癌恶性度最高,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症状与其发生的部位、具体分型和临床分期有关。胰头肿瘤(70%~80%)较胰体尾肿瘤(20%~30%)更早出现症状。消瘦、黄疸和腹痛是胰腺胰腺导管腺癌最常见的症状。

  • 消瘦:消瘦是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最常见的症状。
  • 黄疸:当良性或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阻塞胆总管时,黄疸可为最早期的表现,可表现为皮肤、眼睑结膜(即上下眼皮翻开可见的黏膜)、巩膜(俗称“白眼仁”)发黄。
  • 向后背放射的重度腹痛:是恶性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症状,提示进展期肿瘤已侵犯腹腔神经丛,预后不良,此时往往需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
  • 糖尿病:50% 以上的发生在胰头部位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多饮、多尿(24 小时尿量大于 2500 毫升)、多食、体重下降等情况。
  •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情况。
  • 局部肿块及压迫症状:良性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症状可不明显,可表现为局部肿块儿及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如黄疸。

胰腺外分泌肿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肿瘤生长导致压迫和梗阻,多见于发生在胰头部位的胰腺肿瘤

  • 胆道梗阻: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胰头部位肿瘤压迫胆总管所致。
  • 手术吻合口瘘:胰腺肿瘤的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手术吻合口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十二指肠梗阻:胰头部位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导致梗阻症状。

胰腺外分泌肿瘤预防

对于胰腺外分泌肿瘤而言,并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如下预防方法对于远离疾病或尽早发现疾病有所帮助:

  • 定期肿瘤筛查:对于家族中存在胰腺外分泌肿瘤,例如胰腺癌或肿瘤相关基因变异的患者,建议定期(每年 1 次)进行肿瘤筛查。家族性胰腺癌的定义是:有 2 位或 2 位以上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或者有 3 位或 3 位以上同支亲属(有血缘关系的叔表子侄辈亲属)确诊胰腺癌。理论上讲,胰腺癌的发生风险随着家族中胰腺癌患者的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 定期体检筛查,建议每年 1 次。
  •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不规律饮食、少运动等),建议戒烟、控制体重。
  • 如果患者患有糖尿病,需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美国日本医生

Tomasz Srokowski MD
经验:11-20年
Ahmed Abou Hussein MD
经验:11-20年
Lauren Stegman MD
经验:11-20年
Mark Herskovits DO
经验:21年以上
Manish Jani MD
经验:11-20年
Kimberly Draud MD
经验:11-20年
Alexander Kutikov MD
经验:11-20年
Andrew Simon MD
经验:11-20年
Shaile Philips MD
经验:11-20年
Douglas Macha MD
经验:1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