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应力性骨折,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

什么是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是骨反复受到拉伸或压缩应力后发生的骨折,如果患者没有可能会导致骨骼脆性异常的明确基础疾病,则单次的这种应力都不足以导致骨折。本病的患病情况如何?在普通人群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低于 1%。为什么会得本病?本病通常是由过度不当的运动,造成肌肉疲劳,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效应所导致的。肌肉过度疲劳,使得对应力的缓冲作用减弱,持续、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于受力的骨骼,会造成骨骼损伤。本病的发生与骨骼本身强度也有一定关系。本病有哪些类型?临床上通常由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根据放射学和临床特征描述骨折的严重程度,另一种根据骨折部位将骨折分为高风险或低风险。对于患者而言,疾病的分类不同,可能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同。会传染吗?本病没有传染性,不会传染。本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本病患者在发生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针刺样疼痛。患者还可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皮下瘀青,触及局部有压痛,局部可能出现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患者运动时疼痛感加重,导致活动受限。如何治疗本病?本病治疗以局部休息、不负重活动或石膏固定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处理。但如果患者出现了骨折移位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骨折部位进行切开复位以及内固定治疗。本病的主要危害有哪些?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会逐渐加重,甚至骨折断端会造成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个病能治好吗?有没有什么后遗症?本病的治疗时间和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素质有关。但是只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治愈此病,并且没有后遗症,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不造成任何影响。会遗传吗? 本病不会遗传。本病的其他注意事项?生活中患者应科学地、规范地进行运动训练,不要长时间集中于某一身体部位训练。为减轻下肢负重,患者可选择游泳、在减重跑步机上跑步等方法代替地面跑步。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疼痛;
  • 肿胀;
  • 活动受限;
  • 皮下淤青;
  • 骨擦音;
  • 异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异常活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 骨科(创伤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应力性骨折?

当医生怀疑是应力性骨折时,将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主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 问诊:医生会询问患者什么时候骨折的、当时在做什么,或者有无相关病史。
  • 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存在畸形、瘀斑、明显肿胀等。
  • 触诊:医生通过用手感受患者受伤部位的皮肤温度,轻轻触压,询问是否存在疼痛感。疼痛通常局限于损伤部位。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
  • 影像学检查:X 线、CT、核磁共振等,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早期 X 线片见骨折线不清,后期可见清晰的骨折线,并有骨痂形成。CT 可以排除骨肿瘤骨髓炎等疾病。MRI 正在取代骨扫描,成为诊断骨应力性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以及患者可以提前准备哪些信息?

  • 曾经是否出现应力性骨折?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危险因素?详细的病史通常可以提供诊断。
  • 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患者可以将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变化情况写在记录本上,方便医生详细了解发展过程。
  • 从事何种职业?
  • 疼痛在哪部位?患者应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感受和部位。
  • 先前做过哪些运动?患者需具体描述患病前的身体活动。
  • 以前有没有做过检查和治疗?需要患者向医生在何处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说明吃过哪些药,吃药剂量如何,持续了多久,效果如何。
  • 饮食习惯如何?

日常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 要注意保持手术固定部位的清洁卫生。
    • 对于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按摩,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止由于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形成的褥疮。
  • 用药注意事项:过度的镇痛可能会掩盖疼痛,使得很难判断康复期间的患者情况。谨慎的做法是尽可能少地使用止痛药,不建议使用止痛药作为增加无痛活动的一种手段。
  • 定期复查:一般在愈合期间每 1~3 周需要进行病情重新评估,谨遵医嘱。主要复查 X 光片,复查骨折的愈合情况。
  • 饮食:
    • 若为手术患者,手术后早期应该食用清淡、高蛋白、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饮食,比如米汤、蛋类、肉粥等。手术后中期饮食仍以清淡为主,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适量补钙,此时可以食用蔬菜、鱼类、鸡肉、豆制品等食物。手术后末期,应多摄入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食用动物内脏、牛奶、木耳等食物。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烧烤,以及高油脂的食物,如肥肉、零食等。
    •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含钙、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乳制品、肉蛋类、海产品等;减少油脂摄入,如少吃肥肉、零食等;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烧烤等。
  • 运动:
    •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锻炼的目的是肌肉的放松和收缩。手臂的骨折,锻炼方法为反复握拳、松拳,或是反复抬胳膊。腿的骨折可以反复屈膝、伸直。术后中期,应该多做屈伸的运动。比如胳膊和腿的弯曲伸直。腿部骨折患者可以下床行走。骨折晚期已经基本愈合,夹板也已取下,这时患者可以做些较轻的工作,比如做家务等,使全身的所有关节得到全面的运动。
    • 若为非手术患者,运动方法和手术无异。康复时要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但注意腿部骨折不要过早下地。运动时要多加小心,避免二次骨折。
  • 其他: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应警惕出现手指麻木、疼痛的情况。一旦出现应立即告知医生拆除石膏。

应力性骨折介绍

  • 什么是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是骨反复受到拉伸或压缩应力后发生的骨折,如果患者没有可能会导致骨骼脆性异常的明确基础疾病,则单次的这种应力都不足以导致骨折。
  • 本病的患病情况如何?在普通人群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低于 1%[1]
  • 为什么会得本病?本病通常是由过度不当的运动,造成肌肉疲劳,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效应所导致的。肌肉过度疲劳,使得对应力的缓冲作用减弱,持续、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于受力的骨骼,会造成骨骼损伤。本病的发生与骨骼本身强度也有一定关系。
  • 本病有哪些类型?临床上通常由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根据放射学和临床特征描述骨折的严重程度,另一种根据骨折部位将骨折分为高风险或低风险。对于患者而言,疾病的分类不同,可能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同。
  • 会传染吗?本病没有传染性,不会传染。
  • 本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本病患者在发生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针刺样疼痛。患者还可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皮下瘀青,触及局部有压痛,局部可能出现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患者运动时疼痛感加重,导致活动受限。
  • 如何治疗本病?本病治疗以局部休息、不负重活动或石膏固定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处理。但如果患者出现了骨折移位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骨折部位进行切开复位以及内固定治疗。
  • 本病的主要危害有哪些?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会逐渐加重,甚至骨折断端会造成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这个病能治好吗?有没有什么后遗症?本病的治疗时间和骨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素质有关。但是只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治愈此病,并且没有后遗症,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不造成任何影响。
  • 会遗传吗? 本病不会遗传。
  • 本病的其他注意事项?生活中患者应科学地、规范地进行运动训练,不要长时间集中于某一身体部位训练。为减轻下肢负重,患者可选择游泳、在减重跑步机上跑步等方法代替地面跑步。

美国应力性骨折治疗

应力性骨折患者需要早期干预以减轻疼痛,促进愈合,并防止进一步的骨损伤。越早开始治疗,患者恢复充分活动的速度就越快。治疗以局部休息、不负重活动或石膏固定治疗为主。

对于低危部位骨折患者,比如第 2 和第 3 跖骨干、胫骨干后内侧、腓骨、肱骨近端、肱骨干、肋骨、骶骨及耻骨支的骨折,多可采用保守治疗。

对于高危部位的骨折患者,或者对于那些无法承受长期康复过程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 止痛药:疼痛难忍使,可用止痛药减轻疼痛感。常用止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等。
  • 伊洛前列素:与镇痛药曲马多相比,在治疗膝关节软骨下的应力性骨折中,运用伊洛前列素治疗的患者,骨折的愈合速度明显更快[4]
  • 抗骨质疏松:在对应力性骨折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每日补充钙(1500 mg)和维生素 D(800U),以确保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

对于高风险部位骨折(如脊柱、膝盖、踝、股骨颈、髌骨、距骨、胫骨前侧皮质等),建议立即手术。因为这些部位骨骼不愈合、进展为完全骨折的几率更高。

  • 手术复位与内固定:通过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复位后,可以用对人体组织无不良反应的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加压钢板等,也可用自体或异体植骨片,将骨折段固定。
  • 手术复位与外固定:通过施行手术,将骨折复位,并在骨折的肢体外安装骨外固定器。骨外固定器,是一个由夹头和钢管组装成的体外钢架,可以支持骨骼,矫正骨骼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移位。这种固定方法普遍适用于不能用内固定术的复杂骨折。

其他治疗方法

  • 补充钙和维生素 D:建议每天补充钙和维生素 D,促进骨折愈合。
  • 保护骨折部位:必须减少施加在受伤骨上的力,以消除疼痛,从而促使骨重建和愈合。如股骨颈张力侧应力性骨折,应尽快使用拐杖减少负重。
  • 冰敷:根据需要,每 3 小时局部冰敷 15 分钟,减轻疼痛。
  • 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是最常见的外伤固定方法。在骨折后,打石膏是可以有效地固定、保护患部,减轻或消除患部的负重。石膏固定后可能会因为肢体肿胀而变紧,或者因为肿胀消退而变松,需要及时就诊,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更换石膏。如果石膏固定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诊:剧烈疼痛,疼痛或肿胀加重,手指出现麻木或麻刺感。
  • 康复治疗:康复期间的关键原则是在保护措施下循序渐进地开始运动,以使骨能够充分愈合,同时促进心肺功能、肌力和柔韧性。如果无法进行监督下的康复训练,比较可取的做法是进行患者教育、家庭训练,并由负责治疗的医生密切随访。

疾病发展和转归

  • 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骨折处周围神经受到牵拉、压迫、挫伤,骨折刺端可能压迫重要动脉,致使血管痉挛、破裂等。部分患者畸形愈合,可造成关节面不平,或负重的关节面受力不均,引起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发生活动受限。
  •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轻度患者可以痊愈,不留后遗症,对患者寿命无影响。有应力性骨折病史的人,应该注意避免过度的激烈冲撞活动,科学规范地进行运动,避免疾病重复发生。

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因素

应力性骨折主要由肌肉过度疲劳,而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而产生的震动,对骨骼的缓冲作用减弱,持续、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于受力的骨,而造成骨骼损伤。同时,骨本身的强度,也是影响应力性骨折发生的关键因素。

应力性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肌肉过度疲劳:过度运动导致肌肉劳损,肌肉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最终将应力传到至骨骼而导致骨折发生。
  • 骨密度低:部分患者在患本病前存在骨密度降低,提示骨密度低可能是本病的发病诱因。与应力性骨折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2]。有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家族史的青少年女性运动员,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3 倍。

哪些人容易应力性骨折?

应力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下降、特定的重复运动(例如投掷运动员发生肱骨和肩胛骨骨折的风险增加)、维生素 D 和钙不足、摄入热量受限、BMI 偏低。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应力性骨折:

  • 运动员、军人:这类人群重复性活动较多,特异性、重复性活动易使运动部位应力性骨折。如跑步运动员发生骨盆和下肢骨折的风险增加,体操运动员的脊柱、手腕和脚部的应力性骨折风险大于其他人。
  • 身体素质较差者: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肌肉在骨骼健康中起支持作用;当肌肉虚弱或疲劳时,其他骨骼结构会吸收更大的冲击。
  • 女运动员三联征患者:由于饮食无规律、骨质疏松都会严重削弱骨骼耐受力,女运动员三联征发生本病的几率较普通人群更高。所谓女运动员三联征,是指饮食紊乱、闭经(月经不调或停经)和骨质疏松。
  • 饮食失调者:饮食失调会影响骨骼和肌肉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导致发生本病的风险增加。
  • 维生素 D 和钙不足:维生素 D 和钙对骨骼健康和预防骨折至关重要,当这些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时,骨骼就会变弱,可能更容易骨折。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 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应力性骨折。女性发生骶骨应力性骨折的概率是男性的 51 倍,发生耻骨支和胫骨近端应力性骨折的比例是 3.4 倍[3]
  • 年龄:17~26 岁的患者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几率最大,但这可能更多地与活动增加有关,而不是年龄本身。
  • 有应力性骨折史的人群,再次发生本病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更高。
  • 遗传因素:有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家族史的青少年女性运动员,发生应力性骨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3 倍。

应力性骨折症状

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针刺样疼痛,还可出现患处皮肤局部肿胀、皮下淤青、压痛、异常活动或骨擦音的情况。

应力性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疼痛:常为首发症状,也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为针刺样疼痛,局限于损伤部位。若按压骨折部位、继续运动,疼痛会加剧。
  • 肿胀:在软组织很少覆盖受伤骨的区域,应力性骨折处可能有轻微软组织肿胀,偶尔有轻微红斑。如果跖骨骨折,脚掌顶部会出现明显肿胀。
  • 皮下淤青:瘀血皮肤呈青紫色,伤处附近表面有微微隆起、疼痛。
  • 活动受限:患者运动时疼痛感加重,因而患者会避免骨折部位的运动,导致活动受限。如跖骨骨折时,足部不能落地。
  • 骨擦音:骨折后骨头无法正常活动,骨折两端相互碰撞、摩擦产生了声音。

应力性骨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 重要血管损伤:骨折端刺伤或压迫重要动脉,致血管痉挛、破裂、血栓形成。
  • 神经损伤' target='_blank'>周围神经损伤
  • 骨筋膜室综合征。

应力性骨折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 女性:请定期体检,主要检查骨密度、钙、磷含量等。
  • 年龄:17~26 岁的患者运动量增加,平时要注意适度运动、学习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损伤肌肉骨骼。
  • 有应力性骨折史的人群:掌握合理的运动方法,调整运动频率和强度。鼓励均衡饮食,补充钙和维生素 D。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 运动员、军人职业人群:改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做好保护措施。运动员应该小幅、逐步增加训练频率和强度。一个大致的指导意见,是每周运动量或运动强度增加不超过 10%。
  • 身体素质较差者:加强体育锻炼,推荐跑步、登山、游泳等,同时优化膳食营养结构,补充奶制品和肉类。
  • 预防骨质疏松很重要,应当鼓励所有患者均衡膳食、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训练肌力和柔韧性,以及定期进行负重训练。

  • 女运动员三联征患者,生活中应饮食规律,若出现肢体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尽早治疗。
  • 饮食失调:改变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均衡。
  • 维生素 D 和钙不足:增加对维生素 D 和钙的摄入,如多吃鱼肝油、牛奶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