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双相障碍,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般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病因不明,可能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高峰年龄在 15~19 岁,部分患者发病可与季节相关,即初冬(10~11 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 月)躁狂发作,女性患者夏季易发作。双相障碍可表现为发作型、循环往复型、混合迁延型、潮起潮落型等。患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出现,也可能混合发生;严重者可能出现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间歇期症状常可完全消失。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情感稳定剂治疗。躁狂发作时,可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抑郁发作时,则需慎重使用抗抑郁剂,以防转躁;在间歇期或轻抑郁期,配合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双相障碍易复发,复发可能有季节或生活节律特点,但也可能没有任何预兆。情感稳定剂可减少复发频率,但不一定能完全杜绝复发。预防双相障碍应做好婚前检查,增强面对逆境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存在异于常态、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情绪问题时,应去精神科接受检查,特别是存在相关病因或危险因素者,需及早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 精神科
  •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双相障碍?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身体检查、精神检查、量表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确诊,具体检查如下:

  • 身体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情绪异常。
  • 精神检查:医生通过精神检查,判断患者认知、思维、情绪和意志行为等是否异常。
  • 量表检查:心理量表可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杨氏躁狂量表可评估患者躁狂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可评估患者抑郁状态;32 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可评估患者轻躁狂状态等。
  • 物理检查:眼动检查、红外热成像脑血流图、心率变异趋势图等,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有没有情感症状,出现多久了,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 哪些情况下情感症状会加重?
  • 有没有躯体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史?
  • 是否吸烟、酗酒、吸毒等?
  •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 早年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 自身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 家人有无患精神疾病、智力缺陷、吸毒、酗酒、自杀或有人格障碍者?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 是怎么患上双相障碍的,能治好吗?
  •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
  •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 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 是否有非药物治疗方法?
  •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 怎样做才能避免疾病复发?
  •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
  • 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将来可以生育吗?

日常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 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 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如健康均衡饮食、规律锻炼、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等。
  • 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强求自己,培养顺其自然、关爱自己的生活态度。
  • 留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直面情绪,留意情绪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调节,但不必对抗情绪的变化。
  • 学习一些减压的方式,如瑜伽、放松训练、静观练习等,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双相障碍介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般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

  • 病因不明,可能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高峰年龄在 15~19 岁,部分患者发病可与季节相关,即初冬(10~11 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 月)躁狂发作,女性患者夏季易发作。
  • 双相障碍可表现为发作型、循环往复型、混合迁延型、潮起潮落型等。
  • 患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出现,也可能混合发生;严重者可能出现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间歇期症状常可完全消失。
  • 一般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情感稳定剂治疗。躁狂发作时,可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抑郁发作时,则需慎重使用抗抑郁剂,以防转躁;在间歇期或轻抑郁期,配合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 双相障碍易复发,复发可能有季节或生活节律特点,但也可能没有任何预兆。情感稳定剂可减少复发频率,但不一定能完全杜绝复发。
  • 预防双相障碍应做好婚前检查,增强面对逆境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

美国双相障碍治疗

如何治疗双相障碍?

该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

药物治疗

  • 情感稳定剂:包括锂盐,如碳酸锂、丙戊酸盐;丙戊酸钠、双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
  • 抗精神病药:处于躁狂发作,或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需进行抗精神病治疗,如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
  • 抗焦虑药和安眠药:如合并焦虑或失眠等,可用具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或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如合并睡眠障碍,可用安眠药,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 苯二氮卓类药,兼具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有一定成瘾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电抽搐治疗

  • 电抽搐治疗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对于急性躁狂发作、急性抑郁发作患者,电抽搐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促进药物有效发挥作用,减低冲动攻击和自杀行为风险。
  • 改良电抽搐治疗可配合肌松药和快速麻醉技术,效果较好,患者的不良反应、不舒适感均较少,但在使用时需做麻醉评估。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或行为缺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降低复发风险。具体包括:

  • 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或行为缺陷。
  • 家庭聚焦疗法:适用于存在高情感表达家庭环境的患者。
  • 人际社会节奏治疗:适用于人际关系匮乏、社会节律紊乱的患者。
  • 辩证行为疗法:适用于存在高自杀倾向、情绪调节异常的患者。
  • 静观认知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情感知觉、以及自我否定的态度,改善其情绪不稳定性,减少残留症状和预防复发。

双相障碍的发展和转归

双相障碍几乎终生反复发作,及早干预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积极科学的干预可以改善其结局,保护社会功能。

导致双相障碍的因素

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 遗传:本病遗传度高达 85% 。父母中若有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率约为 25%;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患病率达 50%~75%。
  • 人格特征:如果具有边缘型人格(自我形象不稳定,以及由此带来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并伴有冲动行为)、环型人格(心境在高涨夸大和抑郁悲观之间,有规律的波动,并外界影响无关)、情感旺盛型人格(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少)、强迫型人格(过分追求完美、内在不安全感较强)等特征,容易罹患双相障碍。

哪些人易出现双相障碍?

  • 有家族遗传史、常年独居或婚姻关系不幸福、生活或工作压力大者。
  • 母亲产后抑郁者,或母亲在孕期过度精神紧张、患某些疾病、用药、抽烟、喝酒、使用兴奋剂等。
  • 早产、出生后低体重儿童,或儿童时期有严重情感、心理创伤及精神疾病史,如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 内分泌紊乱者,如甲亢或甲减,女性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闭经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 有酗酒、抽烟、药物依赖、吸毒等情况者。

双相障碍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以交替或混合出现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为主要表现。

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表现为异常并持续的情感高涨、易激惹、思维加快或夸大等。

  • 情感症状:情感高涨,内心体验到心境轻松;表情愉悦,患者说话时,往往眉飞色舞;易激惹,部分患者易激惹,容易因琐事而大发雷霆。
  • 认知症状:患者话多且语速快,难以打断,严重者出现语速跟不上大脑的反应速度;患者通常显得过分自信,如认为自己才华出众、神通广大;注意力缺陷,难以在交谈时集中注意力;自知力缺陷,拒绝就医,不肯听从他人的建议。
  • 意志行为症状:计划增多,伴有夸大、不切实际的成分;患者的行为增多,好管闲事;患者的活动增多,不知疲惫;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性欲亢进、性行为混乱、不加节制。
  • 其他伴随症状:表现为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可能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面色红润、心率加快等。躁狂患者常伴有妄想,较少出现幻觉。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症状与躁狂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例如患者的职业能力轻微受损或不受损。一般持续超过 4 天以上,不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轻躁狂发作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

抑郁发作

  • 情感低落,包括主观感觉高兴不起来,或可被观察到的不开心。
  • 兴趣减退甚至丧失,感到生活索然乏味,无法体会到幸福。

双相障碍预防

如何预防双相障碍?

  •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病危险因素者,需重视自己的发病风险。
  • 培养和增加保护因素,如应对逆境的能力、适应能力、应激能力、自主性、安全感、情感驾驭能力、良好教育、良好的亲情关系、解决问题的技巧、处理社交和冲突的技巧、父母与子女间正性相互影响、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等。
  • 当父母有一方存在精神疾病时,应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和婚育指导,定期孕检,或评估子女的患病风险,决定是否生育。
  • 做好孕期心理保健。
  •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及教养方式。创建适宜的教育及工作环境,塑造健康人格,要有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客观理智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