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的病因学非常复杂,传统的观点认为呼吸道感染、呼吸道过敏反应、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是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同时气压伤、外伤、胃食管反流、呼吸道纤毛系统疾病、全身免疫学功能低下等也可成为诱因。
鼻窦炎的严重程度与致病菌的种类、毒力强弱、抗生素耐药性有密切关系,也与个人体质和既往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鼻旁窦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鼻窦炎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主要有临近部位感染和全身严重感染。
最常见的累计部位是眼眶,也可出现咽喉炎、中耳炎,颅内感染比较少见。
少数病原菌毒力较强或全身免疫力极其低下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爆发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常见并发症包括: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可能导致鼻腔鼻窦引流障碍的危险因素,增强体质,积极治疗过敏性疾病和基础疾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来预防鼻窦炎。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如患者在感冒后 2 周仍有鼻堵、大量脓涕、嗅觉减退及头痛,要高度怀疑鼻窦炎,如全身症状轻微,可以先在家冲洗鼻腔,使用鼻喷减充血剂及口服抗生素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儿童患者,请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当患者出现典型的症状,医生会高度怀疑鼻窦炎症,一般会让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及鼻内镜检查和鼻窦 CT 检查,当患者出现鼻窦积脓征象,就能明确诊断了。
如果患者出现眼眶肿胀或视力减退,还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如有上列牙不适,还要到口腔科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处理意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鼻窦炎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戒烟酒,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疾病。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中的含气空腔,也称鼻旁窦,副鼻窦。
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多与鼻炎同时存在,所以也称为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的发病率 15%左右。感染是鼻窦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比较复杂,40 年前以厌氧菌为主,可占 80%左右。而现在需氧菌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作用,约占 60~80%左右[1]。
鼻窦炎的病因学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与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局部解剖学异常这三大致病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过敏反应会加重鼻腔鼻窦黏膜水肿;解剖学异常包括鼻中隔偏曲和鼻甲肥大等。
按照鼻窦炎发生的位置分为单鼻窦炎、多鼻窦炎、全鼻窦炎。
按照症状体征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鼻窦炎、亚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又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息肉和不伴息肉两种。
鼻窦炎的症状轻重不一,表现多样,有时与其它疾病的症状混同,需要注意鉴别。
常见症状有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头痛等,急性期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要针对个人特点和病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个体化方案。
因鼻窦炎常有鼻塞、头痛等不适,对儿童的影响尤其严重,可导致精神不振、胃口差、体重下降、记忆力差等。
少数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贫血、发育障碍、风湿病、关节痛、哮喘、胃肠或肾脏疾病等。
鼻窦炎的原则是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病变轻者、非慢性鼻旁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一般 2 周左右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否则会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包括内科和外科措施。
而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旁窦炎常用的外科手段。
当急性鼻窦炎出现并发症或演变成为慢性鼻窦炎、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时候,就是手术治疗的时机。
手术以解除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造成的机械性阻塞、结构重建、通畅鼻窦的通气和引流、粘膜保留为主要原则。
对于小儿患者,腺样体肥大是造成鼻窦炎的重要原因,研究报道认为,对 10 岁以下反复发作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实行腺样体切除术,可避免 50%~89%的鼻内镜鼻窦手术[1]。主要的手术方法有:
急性鼻窦炎病程多在 8 周内,一般患者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转归良好。
但当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有明显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眼眶或颅内并发症而危及视力及生命。
慢性鼻窦炎病因复杂,与反复感染、机体遗传特性及过敏反应密切相关,一般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甚至手术。
同时医生还会留意鼻窦炎的眶内及颅内并发症的鉴别与治疗。
儿童鼻窦炎的治疗与成人有一些差别,主要在于儿童同时伴有的全身性相关疾病较多,例如全身免疫状况较差、呼吸道变态反应、哮喘、腺样体肥大、胃食管反流等因素都应考虑在内。
对儿童患者来说,医生会尽量采取药物治疗和保守疗法,不宜轻易采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