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清学检查
多数患者肿瘤标志物含量增高。血淀粉酶、脂肪酶等胰酶水平也增高。
2.B超
约62%的IPMN超声异常,主要提示胰管扩张和胰腺囊肿,如果是浸润性癌,可能发现胰腺肿块。
3.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IPMN均有ERCP改变。特征性的变化是十二指肠乳头凸出,有黏液溢出;主胰管全程或局部扩张,以全程扩张多见;胰管内充盈缺损;单个或多个与主胰管相通的囊肿,囊肿内充盈缺损。
4.CT
表现为低密度的胰腺占位伴主胰管扩张,薄层、增强扫描可发现扩张的胰管中有凸出的小结节。
IPMN进展缓慢,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可达1~3年,多数患者无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结节状病灶及囊肿大小有关,主要为上腹痛、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长期胰管阻塞致慢性胰腺炎,出现腹痛、糖尿病、脂肪泻。少数可有梗阻性黄疸或胆管炎。
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①主胰管型IPMN;②有临床症状或怀疑恶变的分支型IPMN。
IPMN预后比胰腺导管腺癌好。非浸润型术后5年生存率77%~100%,浸润型5年生存率仅为24%。
IPMN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与吸烟、酗酒、亚硝酸盐等有关,主胰管型IPMN恶变率较高,60%~70%,分支型IPMN恶变率较低,15%~-25%,混合型IPMN的恶变率目前认为与主胰管型相似。IPMN恶变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方式相似。
1.分型
按上皮的异形性IPMN分为良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非浸润型及浸润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按囊肿被覆上皮的形态分类分为胃型、肠型、胆胰管上皮型及嗜酸细胞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黏蛋白1、2、5AC有助于鉴别上述诸型。
2.临床表现
(1)上腹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或脐周轻到重度疼痛。
(2)胰腺炎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复发性胰腺炎,与肿瘤分泌的粘稠的黏液阻塞主胰管导致胰液引流不畅有关。
(3)黄疸:少数患者由于胰头部肿瘤压迫或胆总管侵袭出现渐进性黄疸。
(4)糖尿病:部分患者由于胰腺实质破坏出现内分泌障碍,出现糖尿病。
(5)脂肪泻:少数患者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而出现脂肪泻。
(6)体重下降:近半数患者有消瘦,浸润性癌患者体重下降更明显。
(7)少数患者上腹部可触及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