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患儿需要居家治疗,补充水分,保持咽喉湿润,避免呼吸道刺激;待完全退烧后方可返校上课。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链球菌性咽喉炎进展而来。可发生于任何人,尤其常见于 5 岁 ~15 岁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猩红热一度被认为是儿科重症疾病,不过随着临床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其危害性逐渐减小。未经及时治疗的猩红热,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变态反应引起肾炎、风湿热等非化脓性并发症。
猩红热患儿应尽快接受抗生素抗菌药物治疗,且必须按照医生处方足量用药,以确保清除所有病原菌。同时可选用非处方解热镇止痛药缓解发烧和咽喉肿痛的症状。
猩红热与链球菌性咽喉炎的病原菌,都是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在猩红热患儿中,细菌通过释放一种毒素导致全身遍布红疹,舌头也会因为充血而变成鲜红色,“猩红热”因此而得名。
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菌可通过飞沫传播。若病原菌随飞沫散播至物体表面,健康人用手触摸后再触碰自己的口、鼻,同样有可能发生感染。患儿从感染到疾病发作之间的时间,即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是 2~4 天。
可能导致猩红热发病风险上升的临床因素包括:
猩红热因其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而得名,包括:
患儿脸部和全身的潮红、皮疹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当这些症状和体征逐步消退后,皮疹患处的皮肤会出现脱皮。
其他还与猩红热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
如果猩红热未经及时治疗,病原菌可向身体其他组织器官散播(如扁桃体、肺部、皮肤、肾脏、血流、中耳),形成感染或脓肿。
少部分猩红热患儿更有可能进展至风湿热,这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累及心脏、关节、神经和皮肤,并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预防猩红热的重点在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