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常常发生在住院治疗的人群中,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院外患者如果出现了败血症的一系列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一系列检查来诊断是否患有败血症,例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感染迹象时,或者出现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原有基础病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医生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诊断败血症[2]。
对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是为了了解:
医生可能需要检查尿液中是否存有细菌,以此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如果出现伤口感染、发炎等情况,需要取伤口分泌物进行检测,以帮助选择治疗所需的抗生素类型。如果患者咳出黏液(痰),则需要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验,以判断细菌类型。
如果感染的部位不明显,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日常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或者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护理患者[2][3]。
作为家属,还可以尝试以下行为
败血症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某些原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从而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
病原体感染后,激活、释放出炎症介质,导致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出血点、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系统性临床表现。
任何类型的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例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1]。败血症最常见的诱因是皮肤外伤或者黏膜破损。孕妇、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防治败血症。
败血症经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缺陷的患者中,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可表现为短暂的菌血症,体内免疫系统可以迅速消灭病原体,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
早期识别和积极的治疗有助于治愈败血症,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败血症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如果患有败血症或者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抢救措施,以稳定呼吸和心脏功能。
日常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或者减少败血症的发生率,例如勤洗手、勤洗衣物、定期开窗户通风等,都是简单易行、非常有效的预防方法。
败血症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如果发展成为脓毒症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抢救措施,以稳定呼吸和心脏功能。
医生确诊败血症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治疗[2]。
许多药物可用于治疗败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包括以下几种。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移除感染源,例如移除脓液(脓肿)和感染组织。
任何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例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1]。皮肤外伤或者黏膜破损是败血症最常见的诱因。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老年人、孕妇与儿童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防治败血症。
最可能引起败血症的感染包括[2]:
败血症具有一些共有的症状。首先,患者会出现严重感染的症状,局部原发病的症状加重,如高热、寒战,伴有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头痛,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虚弱无力,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皮疹或者瘀斑、关节炎表现、肝脾肿大等。
败血症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
败血症发生和进展的核心环节在于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了很多毒素和代谢产物,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有时,这种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病原体,反而对机体造成损害,导致组织灌流不足、器官功能障碍,菌栓随着血流栓塞,可引起迁徙性炎症或者脓肿形成,病情随之进展。
败血症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多见于肺、肝、肾、脾、骨髓及皮下组织等。
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坏死、器官衰竭等。
大多数患者可以从轻度败血症中恢复,但是,一旦败血症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平均死亡率会高达约 40%,其造成的死亡风险远高于败血症。如果已经确认感染,以及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2]:
败血症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因此,预防败血症可以从切断病原体入血、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等方面着手。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预防败血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