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囊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果长期不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角膜炎、角膜溃疡穿孔、眼内炎等,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所以一旦怀疑有慢性泪囊炎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如果怀疑或发现自己有慢性泪囊炎的症状或体征,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要轻视这种疾病,泪囊炎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角膜炎,角膜溃疡,甚至甚至眼内炎和视力的丧失。
慢性泪囊炎的诊断首先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包括:溢泪、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分泌物从泪小点流出。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有利于确诊。
泪囊造影是对慢性泪囊炎比较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检查。是在冲洗泪道内分泌物后,用冲洗针头经泪小点注入 20% 碘油或 60% 泛影葡胺 1 ~ 2 毫升,拭去结膜囊及皮肤上残留造影剂,拍摄眼眶正、侧位影像,观察造影剂在泪囊和鼻泪道的充盈情况。
慢性泪囊炎患者由于症状的特殊常生活质量不佳,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良好的生活管理能大大缩短疾病病程,早日康复。
患者应定期复查和体检,让医生多了解病程变化,有助于下一步的治疗。
慢性泪囊炎一般病程较久,病情恢复较慢,并且行泪道置管手术的患者需要“带管”生活 3 个月,患者需要保持乐观心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对治疗以及预防疾病复发有一定的帮助。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过硬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烟酒。
慢性泪囊炎 (chronic dacryocystitis) 多在鼻泪管发生阻塞或狭窄,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病。常见于有泪道外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疾病的患者。
泪囊内滞留的分泌物中的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内壁粘膜,引起泪囊粘膜慢性炎症,产生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
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手术恢复或建立鼻内引流通道,消除泪囊炎症。
去除泪囊感染灶,消除炎症,恢复或建立鼻内引流通道,使分泌物正常引流至鼻腔内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以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慢性泪囊炎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方法,恢复或建立鼻内引流通道,从而根治疾病。药物只是辅助手术治疗。
一般会在手术前使用一些抗生素类眼药水,或者在激光泪道疏通术或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包括下列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症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
慢性泪囊炎多是由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鼻泪管阻塞的基础上发生泪囊粘膜炎症,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泪囊位于眼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内,为一膜性的囊状结构。泪囊向上通过泪总管、泪小管与眼睑相连,向下通过鼻泪管与鼻腔相通。泪囊是通过泪囊周围轮匝肌的收缩、舒张,将眼结膜囊里的泪水吸入,并排除到鼻腔内。
泪囊炎多在鼻泪管发生阻塞或狭窄,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病。常见于泪道外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因素阻塞鼻泪道。滞留分泌物中的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黏膜,引起泪囊黏膜慢性炎症,产生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症状多类似,这些症状可持续存在,甚至手术后一段时间也会存在。
慢性泪囊炎多在鼻泪管发生阻塞或狭窄,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滞留分泌物中的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泪囊壁粘膜,引起泪囊粘膜慢性炎症,产生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慢性泪囊炎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威胁眼部安全,严重者会导致角膜炎、葡行性角膜溃疡或角膜穿孔,增加内眼手术后眼内感染的风险,而致眼内炎和视功能丧失。
需要注意的是,流泪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泪囊炎。比如迎风流泪,这可能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正常情况下,眼睛里的泪水一部分会蒸发掉,一部分会通过泪道流入鼻腔内排出。但当眼睛受到寒冷刺激时,泪腺分泌出较多的泪液,并且泪小管遇到冷风刺激,其周围的括约肌发生收缩,泪液排出受阻,眼睛里的泪水增多,便出现了流泪现象。这种现象是人体对寒冷刺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自然生理反应。
很多疾病都能引起慢性泪囊炎,减少这些病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