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患者即使不必住院隔离治疗,也要做好自我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务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例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害或寄生人体所引发的各种疾病,暂无流行病学数据。此类疾病包括三个关键因素:病原体类型、感染或传播方式、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程度。有的病原体主要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有的则可以在人和人饲养的畜禽或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传播(即人兽共患病);还有的本来无害的寄生在人体内,但由于其所处位置发生改变或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引发机会性感染,例如大肠杆菌若转移至泌尿生殖系统就可能造成局部炎症和损伤。
药物治疗是抗感染的基础。如果病情严重,医生还会根据感染位置和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引流脓肿或去除部分因感染而坏死的脏器组织。最关键的是尽可能清除病原体或使病原体长期处于抑制状态,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部分患者按照国家规定需要住院隔离治疗,待彻底治愈才能出院回家。
感染性疾病的直接病因是受到病原体感染;传播方式可分为人际传播、人与动物之间传播、虫媒传播,以及水体、食物污染;高危因素则是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伴有局部长期疾病、损伤。
病原体的类型:
病原体的来源:
感染性疾病可见于全身的任何部位,绝大部分是感染所引发的局部炎症和损伤。如果免疫系统未能充分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扩散,那么感染就可能向周边组织蔓延或随着血流播散至其他部位,引起脓毒血症,甚至导致休克、死亡。部分慢性感染者的癌变风险会显著上升。
感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
此外,还可能出现感染相关部位的功能异常,例如:
重症患者可出现脓毒血症:意识模糊、浑身发冷、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呼吸心跳异常加快,全身各系统器官逐渐功能衰竭,最终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死亡。
部分慢性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显著上升: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下列方法可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医生根据病史、尿样检查、粪便检查、穿刺活检等诊断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