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医生主要依靠上消化道内镜中的表现、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如果患者有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呈阳性,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可见黏膜疣状病变,且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排除胃癌、息肉等病变,就可以诊断为疣状胃炎。
日常应注意以下事项:
疣状胃炎(VG)是一种在胃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等病变的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抗酸剂、H2 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积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患者如果存在癌变倾向,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清除。
该方法对于成熟型疣状胃炎效果较差,而对非成熟型有较明显的疗效。当患者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时,应该服用抗生素药物,如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都有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联合应用。
一般有微波疗法、高频电凝治疗等方法。对于成熟性疣状胃炎的患者,一般先进行物理治疗,然后进行抑酸治疗;而对非成熟性疣状胃炎的患者,则应当首先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然后作物理治疗。
对于出现弥漫性隆起过多的疣状胃炎患者,应考虑到癌变,存在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基础上,采用多次手术治疗方案。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据国内外报道,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根据病灶分布不同,疣状胃炎分为胃窦型和胃体弥漫型,其中,胃窦型疣状胃炎多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并存。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含有 IgE(血清免疫球蛋白 E)的免疫细胞发生浸润,因为在该病患者的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 IgE 的细胞分别占 11% 和 12%;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为题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 IgE 的细胞分别为 3% 和 2.5%;一般在正常者的胃体和胃窦中,含 IgE 的细胞分别为 2% 和 1%。可见疣状胃炎黏膜层的 IgE 细胞明显增高。
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 h2 受体阻断药治疗疣状胃炎,在一个月以后,患者的主要表现和在内镜检查下,有明显改善,胃黏膜 IgE 细胞也相应减少。
本病多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或胃溃疡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消化性溃疡虽然不是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现象机率很高,而且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如果消化性溃疡合并疣状胃炎者,溃疡难愈合,而且容易复发。所以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因胃酸中的氢离子会发生逆扩散,进入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从而引起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患者的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没有区别,不典型,多以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为主要症状,腹痛多无规律性,以隐痛、胀痛多见,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而少数患者有时无症状。
疣状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可持续多年,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少数患者有癌变的几率。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