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贪食症,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贪食症

贪食症

贪食症(bulimia)是以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取自我诱吐、使用泄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神经性贪食患者存在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和不客观评价。患者体重多正常或轻微超重。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30~80% 神经性贪食患者既往有神经性厌食病史。本病多在 15~24 岁发病,患病率女性约为男性的 10 倍。贪食症病因不明确,可能与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有关。贪食症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不安、孤独感、冲动性症状等。本病的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本病的病程可持续多年,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合并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效果差。患者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情绪。家庭成员要多关爱、陪伴患者,理解患者的行为,营造和谐、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

就医

何时就医?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下列情况应当及早就医诊治:

  • 发作性暴食每周出现 2 次及以上,持续 3 个月。
  • 体重出现明显变化。
  • 出现乏力、闭经、心脏不适等躯体并发症。
  • 出现明显的情绪不稳、抑郁情绪时。

就诊科室

  • 精神科
  • 儿科:青少年患者也可就诊于儿科

就医前准备

事先准备好回答下列问题,有助医生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疾病。

  • 第一次暴食出现的时间,有无诱因。
  • 暴食出现的频率,每次暴食时的食量,进食的食物种类。
  • 有无体重明显变化,对体重的观念如何。
  • 暴食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抵消。
  • 有无厌食情况发生。
  • 儿童时期有无不良经历。
  • 除贪食外,有无明显的思维异常、情感淡漠、行为怪异等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 除贪食外,有无发作性嗜睡及精神症状,有无定向障碍,躁狂、冲动。
  • 曾服用过什么药物?药物治疗效果如何?不妨列个清单,记下这些药物名称以及用药后的反应。

常用检查

  •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与神经系统检查。
  • 精神状况检查:了解患者精神症状。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
  • 影像学检查:头颅 CT、MRI。
  • 脑电图:需要排除癫痫情况。
  • 心理测量:了解抑郁及其他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

贪食症介绍

贪食症(bulimia)是以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取自我诱吐、使用泄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 神经性贪食患者存在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和不客观评价。患者体重多正常或轻微超重。
  • 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30~80% 神经性贪食患者既往有神经性厌食病史。
  • 本病多在 15~24 岁发病,患病率女性约为男性的 10 倍。
  • 贪食症病因不明确,可能与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有关。
  • 贪食症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不安、孤独感、冲动性症状等。
  • 本病的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 本病的病程可持续多年,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合并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效果差。
  • 患者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情绪。家庭成员要多关爱、陪伴患者,理解患者的行为,营造和谐、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

美国贪食症治疗

治疗方法

贪食症的治疗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 药物治疗:采用氟西汀治疗6-8周,可减少患者的贪食行为,改善相关的心理症状,减少复发。如果使用氟西汀治疗效果不佳,可选用氯米帕明或丙咪嗪,剂量与治疗抑郁症相同。
  • 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 纠正患者对体重和进食的歪曲认知,建立不同阶段的行为目标,学习对冲动的控制,逐渐建立良好的进食行为。
    • 可采用阳性强化法,生物反馈治疗、系统脱敏治疗等行为治疗。
    • Fairburn(1981)提出一套自控法(self-control)的治疗措施,重点是使患儿明确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控制饮食,让他们每天记录进食次数、摄入的内容及数量、呕吐的次数,进行自我监控,找出与贪食发作有关的环境及情绪因素,尽量避开,在达到预期的阶段目标时,进行自我奖励。

家庭治疗

  • 营造和谐、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多关爱、陪伴患者,理解患者的行为。
  • 患者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情绪。

导致贪食症的因素

常见原因

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社会心理因素:患者青春期有适应困难,处理冲突的能力差,具有冲动、易怒、完美主义和自我评价低的个性特征。一定程度的儿童时期的不良经历如性虐待等可能与本病有关。
  • 生物学因素:神经性贪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巴胺和内啡肽递质失调。
  •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楚。有抑郁症家族史者患病率较高。

贪食症预防

日常护理

  • 为患者营造和谐、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多相互关爱、陪伴患者,理解患者的行为,鼓励患者。
  • 父母应经常注意儿童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 若有寄生虫的及时驱虫,若有贫血需进行矫正,补锌补铁,做好卫生教育,让孩子自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