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出现突发的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或刀割样,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特别是中年肥胖女性,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诱发,夜间多见,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一般根据患者的右上腹急性疼痛伴发热、恶心、呕吐,体检右上腹有压痛,墨菲(Murphy)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B超检查有胆囊壁水肿,即可诊断为本病,如过去有胆绞痛病史,则诊断更可肯定。
胆囊炎患者最基本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与高维生素,并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能力等。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脂肪类食物,采用高碳水化合物流质饮食。恢复期可食豆浆、果汁、青菜汁等高糖流质食物,可以适当多食用鱼类、瘦肉、豆制品与奶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食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肥肉、油脂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约 95% 以上的患者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5% 的病人无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和压痛,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增多等。
流行病学:胆囊炎是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的常见急腹症。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1∶2。
发病原因: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梗阻、感染及缺血。90%的梗阻是由于胆结石嵌顿所致。此外,还有蛔虫、梨形鞭毛虫、华支睾吸虫、粘稠炎性渗出物所致梗阻;以及胆囊管扭转畸形、胆囊管外肿大淋巴结、肿瘤的压迫等原因导致的胆囊管梗阻或胆囊出口梗阻。
分型分期:分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主要症状: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放射到右肩部、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易诱发,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畏寒、黄疸等。
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疾病的主要危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合并急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等。
预防:最重要的预防手段为注意饮食习惯,避免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高脂肪饮食和酗酒等。
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急性胆囊炎经过积极治疗,或嵌顿于胆囊管中的结石发生松动,患者的症状一般在 12~24 小时后,可得到改善和缓解,经 3~7 天后症状消退。如有胆囊积脓,则症状可持续数周。如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则可转为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梗阻、感染及缺血。90% 的急性梗阻是由于胆结石嵌顿所致。此外,也有蛔虫、梨形鞭毛虫、华支睾吸虫、粘稠炎性渗出物所致梗阻。以及胆囊管扭转畸形、胆囊管外肿大淋巴结、肿瘤的压迫等原因,所致的胆囊管梗阻或胆囊出口梗阻。
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仍不清楚,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烧伤、腹部非胆道手术的患者中,致病因素主要为胆汁淤积和缺血。
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开始为上腹胀痛不适,逐渐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放射到右肩部、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易诱发,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畏寒、黄疸等。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降低,有时可无剧烈腹痛,甚至没有腹痛症状。
胆囊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胆囊炎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是: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或合并急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肠麻痹;或者进展为慢性胆囊炎。
预防胆囊炎,主要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着手,包括饮食、感染、精神心理等。注意饮食习惯,避免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高脂肪饮食和酗酒等,避免疼痛、焦虑和恐惧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