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声检查
B型超声显示低回声实体性占位病变。
2.CT扫描
显示形状不规则的高密度占位,有时呈分叶状。
3.MR扫描
毛细血管瘤显示病变呈异常信号,T1WI中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较为清楚。
本病多见于婴儿,大部分是女性,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皮肤或皮下出现红点或小红斑,逐渐长大,颜色变深,可变成紫色,逐渐隆起,高于周围皮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褪色,放之可恢复原色。如瘤体生长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需考虑为真性肿瘤。
体表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皮肤或眼睑部肿瘤,是由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腔构成的体表良性血管性肿瘤。肿瘤缺乏包膜,呈浸润性发展。发病率占新生儿1%~2%,可侵及眼眶、面部和口腔等位置。大约30%的血管瘤于患者出生时明显可见,但大多数血管瘤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多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绝大多数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到7岁时约有75%血管瘤会自行消退,但是60%的血管瘤消退后因留有皮肤瘢痕、皮肤松弛或毛细血管扩张等,仍需要接受手术整形。
局限性毛细血管瘤大多能自行消退,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处理。广泛性毛细血管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可使用药物控制。角化性血管瘤因病变较局限,可以手术切除、电灼或冷冻。
1.药物治疗
(1)首选药物为皮质类固醇。口服泼尼松可使肿瘤缩小,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但婴幼儿发育生长较快时期,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影响电解质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2)肿瘤内局部注射,可增强疗效,避免并发症。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倍他米松混合剂,也可注射醋酸可的松和氟美松混合液,但需要多次注射,多数病变治疗后好转或消失。
2.硬化剂治疗
此方法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常用注射液包括5%鱼肝油酸钠、50%尿素、纯酒精等。硬化剂只适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变。其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皮肤坏死、硬结、瘢痕形成、皮肤萎缩等。
3.冷冻治疗
目前较少用。冷冻和激光适于表层病变。过量低温,皮肤色素脱失和瘢痕形成,也影响外观。
4.放射治疗
对多数病例有效,可小剂量多次照射。
5.手术切除
(1)手术治疗适于瘤体较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果不满意、局部仍较隆起、病变较局限、部分消退者。
(2)病变侵及眼眶毛细血管瘤,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变引起明显眼球突出、眼球移位或上睑下垂者。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