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与最终的骨不连密切相关,不及时干预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治疗周期延长,关节功能障碍。
特别是感染性骨缺损,如早期不能够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够彻底,将导致细菌潜伏繁殖,发生难以控制的骨髓炎,严重者需截肢治疗,带来严重的残疾。因此对于任何骨折或骨缺损需及时就诊。
骨缺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X 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临床诊断。
骨缺损的治疗除了手术之外,还与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代谢和营养状况、活动情况等有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骨缺损是由创伤、感染、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复杂病理学变化。具有骨损伤重、软组织条件差、感染风险高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一些严重创伤可导致骨质大量丢失,最终造成肢体短缩、截肢和残疾。
随着目前交通事故增多,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复杂四肢长骨骨折日益增多,手术内固定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先天性因素:先天的骨缺损畸形是由于孕期母体的营养不足、内分泌失调、感染、精神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
后天因素:由严重创伤、骨感染清创术后及骨肿瘤切除术后引起。
分四型,Ⅰ 型:骨缺损长度<4cm。Ⅱ 型:骨缺损长度 4~10cm。Ⅲ 型:骨缺损长度>10cm。每型又分为四个亚型,a 型:单纯骨缺损。b 型: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c 型:骨缺损伴感染。d 型:骨缺损同时伴有软组织缺损和感染[1]。
骨缺损以造成骨不连或者骨延迟愈合多见,主要变现为局部疼痛,断端有异常活动,最终导致肌肉萎缩、肢体功能障碍。如合并有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感染形成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骨缺损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主要包括:骨移植术、Ilizarov 技术、Masquelet 技术、Cylindrical mesh 技术等,随着组织工程学及材料学的革新发展,多种骨替代材料也逐渐在骨缺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骨缺损会导致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延长肢体的康复时间。严重者会导致肢体短缩、截肢和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深重的负担。
造成骨缺损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的预防主要在于孕妇怀孕期间避免各种可能产生的危害。后天性主要和创伤有关,预防主要就是预防外伤的发生,特别是严重的创伤。
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治疗周期长且无统一的治疗金标准。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主要包括:骨移植术、Ilizarov 技术、Masquelet 技术、Cylindrical mesh 技术等,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需根据患者骨缺损的实际情况加以详细评估,制定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骨移植技术是指将骨或骨替代材料填充于骨缺损区,以重建骨干的完整性并实现局部力学稳定。骨移植具有明显疗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提高了愈合率[2]。
Ilizarov 技术又称牵引成骨技术或骨搬移技术,根据“张力-应力”的理论基础,以“牵张性骨再生”的生物力学原理,取骨缺损上下端的一段活骨,利用外固定支架可移动装置按照合适的牵引速度牵伸截取的活骨[2]。
Masquelet 技术又称为骨膜诱导技术,其应用的前提是骨缺损区有良好且完整的软组织覆盖。
实施分为两个阶段:一期性彻底病灶清除,修整骨缺损区骨端并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将骨水泥置入骨缺损区;二期(4~6 周后)骨水泥假体周围形成诱导膜后,取出假体并在缺损区植入颗粒骨[3]。
Cylindrical mesh 技术即圆柱钛网植骨技术,是将填有同种异体骨的圆柱形钛网植入骨缺损处并辅以髓内钉进行固定[4]。
骨组织工程技术即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手段,将具有成骨活性的细胞接种到可降解可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上,然后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复合物植入体内以修复骨缺损。骨组织工程技术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摸索阶段[5]。
骨缺损通常和最终的骨不连密切相关,如若合并感染,处理不及时或早期处理不够将形成感染性骨髓炎。最终造成肢体短缩、截肢和残疾,严重影响生活。早期及时的干预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肢体功能。
骨缺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创伤、肿瘤、炎症、先天性疾病等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及复杂骨折术后引起的骨缺损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先天的骨缺损畸形是由于孕期母体的营养不足、内分泌失调、感染、精神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
骨缺损主要造成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表现为疼痛、异常活动等。合并感染时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骨组织虽然有显著的再生和愈合能力,但骨缺损超出一定的长度,机体自身就无法修复。有时候不得已短缩患肢,给肢体功能带来障碍。
感染性骨缺损没有得到及时诊治,有演变为骨髓炎的可能,如无法很好的控制,有时候需行截肢手术,形成严重的残疾。
骨缺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与高能量创伤有关,在预防方面只能尽量避免,但是无法彻底杜绝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