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便秘。病史包括儿童便秘史、日常饮食、家族史、疾病史、发育史及心理社会史等。体格检查中,会阴部及肛门周围检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时医生会进行直肠肛门指检。
根据临床经验,医生会全面了解儿童的病史,具体包括:
有抑制排便行为的儿童,器质性便秘的可能性较小。一些药物也可引起便秘,例如:阿片制剂、苯巴比妥、硫糖铝、制酸剂、抗抑郁药等。
便秘伴发热、腹胀、厌食、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或体质量不增者可能为器质性便秘。伴腹泻、血便,可能提示先天性巨结肠伴小肠结肠炎。
会阴部及肛门周围检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时医生还会进行直肠肛门指检。
对便秘/腹痛、生长障碍、间歇性腹泻、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史者,医生会进行大便隐血试验。
体格检查发现存在发育迟缓、腹胀、腰骶骨弯曲缺失、皮肤有毛簇的藏毛凹、脊柱下端中线色素异常等,可确定为器质性病变。
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足以使医师判断出儿童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属于功能性便秘。
通常情况下,家长可在家中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帮助孩子缓解便秘。但当出现一些器质性疾病的相关症状表现时,或家庭治疗措施无法缓解便秘时,应当及时就医。
正常排便是儿童健康的标志之一。在出生数月内,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排便频率及大便形状,任何异常均可引起家长的询问,约3%的门诊患儿和25%儿科胃肠病的咨询与排便有关。便秘可引起家长焦虑,担忧其可能存在消化道疾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然而,仅有少数儿童为器质性便秘。
多数患儿家长对小儿大便过粗、过硬、大便时疼痛或次数减少很忧虑。在不同的年龄,肠道蠕动的正常频率有所不同,出生1周内平均为4次/天,以后逐渐降低,在2岁时为1.7次/天,4岁时为1.2次/天。少数母乳喂养婴儿可能数天无大便。4岁后排便次数变化不大。
功能性便秘是非消化道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儿童惧怕排便会加重功能性的排便困难。引起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便秘儿童的治疗包括:粪便嵌塞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父母教育、密切随访及必要时调整药物。
消除家长忧虑是治疗的第一步,医生会向家长解释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如果孩子的内裤上出现大便污物,家长应改变之前的负面态度,要理解这不是孩子故意或挑衅性的行为,而有可能是便秘造成的,切记责骂孩子。
粪便嵌塞是指在体格检查时明确发现腹下区有硬粪块,或直肠检查时发现扩张的直肠中有大量粪便,或腹部x线检查示结肠中有过多大便。
在治疗前除去嵌塞粪便很必要,口服药物、直肠用药或二者同时使用均有效。其中,口服药物包括:
上述药物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直肠给药可使用甘油开塞露、盐水灌肠剂,不推荐使用肥皂水、自来水和镁剂(存在潜在毒性)。
在去除嵌塞粪便后,治疗重点为防止便秘再发。无嵌塞粪便者或成功去除直肠内的嵌塞粪便 者,应开始维持治疗,包括饮食干预、行为调整及泻剂,以保证正常间歇的肠运动、维持良好的排泄。
行为调整和规律性如厕习惯是治疗便秘的重要部分。无论有无溢流性大便失禁,餐后应有充 足的如厕时间,这有利于儿童和照顾者保持排便频率的记忆(如标记在日历上)。排便习惯的训练有助于便秘的维持疗法。
因行为问题而影响疗效者,可到心理保健医师处接受行为调整或其他干预。
为维持规律性排便,适当使用泻剂是有益的,直到孩子能维持规律性的大便习惯。
泻剂包括以下几类:
当需要药物治疗时,推荐乳果糖、聚乙二醇、润滑剂矿物油、氢氧化镁、山梨醇、或润滑剂与泻剂联合使用。
上述药物效果相同,可根据安全性、费用、儿童喜好、服药难易及医师的经验选择。
为避免再次出现嵌塞粪便,可根据情况间隙性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
维持治疗需持续数月,当儿童形成规律性排便后才考虑停药。
大多数婴儿便秘也为功能性的。但是当治疗失败、胎粪延缓通过或有发热、呕吐、血便、生长障碍、肛门狭窄、直肠空而紧、嵌塞、腹胀时,特别应考虑到先天性巨结肠或其他异常。
胎便延迟的便秘婴儿,在排除先天性巨结肠后,应进行发汗试验以排除囊性纤维病,因为便秘可为其早期表现,此时甚至无生长发育障碍和肺部症状。
母乳喂养者的大便次数差异较喂配方奶者大。如婴儿无先天性巨结肠表现、生长好、母乳喂养正常、无梗阻及结肠炎的表现,需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随访。
治疗婴儿便秘的主要不同还包括:
根据病因,便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一些疾病导致;后者主要与不良的排便习惯有关。
许多疾病可导致婴幼儿和儿童出现便秘,例如:
功能性便秘是非消化道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儿童惧怕排便会加重功能性的排便困难。许多因素可导致排便不适,例如:
大便滞留导致大便淤积于结肠、水分被吸收、大便则变粗变硬。粗硬大便排出使肛门扩张疼痛、使儿童恐惧而不愿排便。
有便意时,儿童通过收缩肛门括约肌和臀部肌肉而抑制排便(而家长常误认为儿童在用力排便),并逐渐变成条件反射,最终直肠因长期受粪块刺激而便意消失,随着直肠的扩张,出现大便污物。
在数天无大便排出后,儿童可出现易怒、腹胀、肠痉挛及进食减少。
便秘的症状一般包括: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排便时间延长;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粪便干结;以及排便困难或费力,有排便不尽感。器质性便秘可能还具有一些其他警示性体征,但长期功能性便秘最终也会导致肛裂、肛瘘等器质性病变。婴幼儿便秘可能伴发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等症状,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新生儿至4岁幼儿,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则提示为功能性便秘:
年龄4岁以上的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则提示为功能性便秘:
大多数情况下,功能性便秘是可以预防的。家长应注意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并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
家长应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多喝水以及多吃高纤维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