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预约国外细菌感染,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

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内实际上是与大量细菌共存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体完成消化、排泄,参与免疫反应、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生长等过程。但是当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后,过度繁殖失去控制,或者一些本来无害的细菌,由于其所处位置发生改变,或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导致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例如位于肠道的大肠杆菌,转移至泌尿系统就可能引发细菌性感染。细菌感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常见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人与人之间传播、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以及食物污染;高危因素则是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伴有局部长期损伤或不良生活习惯。细菌感染可见于全身的任何部位,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等。不同病因的细菌感染,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是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淋巴结肿大,有时伴发烧、咳嗽、胸痛、腹痛等。如果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未能充分抑制细菌的增殖和扩散,感染就可能向周边组织蔓延,或随着血流散播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脓毒血症,甚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为规范应用抗生素,关键在于尽可能将病原菌彻底杀灭。如果病情严重,医生还会根据感染位置和并发症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引流脓肿,或去除部分因感染而坏死的脏器组织。部分患者需要住院隔离治疗,待彻底治愈才能出院。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烧、寒颤、浑身冷汗、疲乏、虚弱、精神萎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区域疼痛等症状时均应该就诊。

  • 皮肤、黏膜形成范围较大的红肿硬块和脓肿,无自行好转趋势。
  • 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 胃部感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
  • 呼吸道感染:持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 意识模糊、浑身发冷、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呼吸心跳异常加快。

就诊科室

  • 传染病科(感染科)
  • 内科
  • 皮肤科
  • 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接触史、服药史、疫苗接种史、日常饮食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等),结合各项检查后确诊:

  • 身体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维持稳定。
    • 若感染位于浅表部位,医生会仔细观察患处症状。
    • 肛周、泌尿、生殖器官感染还可能需要直肠指诊,女性还需要进行盆腔检查。
    • 若感染发生在体内,医生首先会检查症状部位是否存在肿块、疼痛或压痛,再观察全身各处是否还有其他异常迹象。
  • 抽血检查
    • 检查血红蛋白浓度、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 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并评估肝、肾功能。
    • 测定细菌的抗原/抗体等水平是否发生异常变化。
  • 尿样、粪便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血细胞或细菌感染,评估生化成分是否异常。
  • 穿刺活检:若患者体内深部存在脓肿,医生会在影像学指引下穿刺活检,获取检测样本。
  • 样本培养:对患者的尿样、血样或其他样本进行培养,若检出细菌可以做药敏试验,为后续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内镜检查:医生可能需要通过内镜方式,观察体内感染部位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可以获取小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评估病变的具体性质。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以观察感染所在位置、病变范围,并评估体内各处脏器、骨骼受影响的情况及其严重程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这次症状(比如发烧、腹痛、尿频)何时开始的?持续多久了?有什么变化?比以前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 出现症状前是否接触了其他患者?家里或单位、学校有没有人有类似症状?
  • 家在哪里?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和牲畜、动物接触?
  • 是否自己在家服用了抗生素?吃了多久?
  • 最近有没有输血?有没有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
  • 小时候是否规范注射过疫苗?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 我是什么细菌感染了?
  • 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 家人会不会被传染?日常如何避免家人被传染?
  • 自己回家吃消炎药行不行?
  • 治疗完以后会不会复发?
  •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治疗以后多久可以康复?需要住院多久?

日常

  • 自我隔离注意事项
    • 疾病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传染给他人,保持自我隔离,直至病情痊愈。
    • 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洗漱用品、浴巾、衣物或床上用品。
    • 日常用品应每天清洗,并进行高温或微波消毒。
    • 患者急性发作时,避免与儿童直接接触,儿童是传染病的高风险人群。
  • 居家治疗
    • 高烧患者可采用冰敷的方式控制体温,必要时服用退烧药。
    • 一定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
    • 若出现无法耐受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复诊,以便于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方案。
  • 脓肿手术注意事项
    • 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感染。
    • 术后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
  • 复查
    • 短期疗程的患者,可以在治疗结束后去医院复查,评估细菌是否已经彻底清除。
    • 长期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例如每 2~4 周检测一次体内的细菌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细菌感染介绍

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内实际上是与大量细菌共存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体完成消化、排泄,参与免疫反应、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生长等过程。但是当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后,过度繁殖失去控制,或者一些本来无害的细菌,由于其所处位置发生改变,或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导致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例如位于肠道的大肠杆菌,转移至泌尿系统就可能引发细菌性感染。

  • 细菌感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常见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人与人之间传播、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以及食物污染;高危因素则是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伴有局部长期损伤或不良生活习惯。细菌感染可见于全身的任何部位,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等。
  • 不同病因的细菌感染,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是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淋巴结肿大,有时伴发烧、咳嗽、胸痛、腹痛等。如果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未能充分抑制细菌的增殖和扩散,感染就可能向周边组织蔓延,或随着血流散播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脓毒血症,甚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 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为规范应用抗生素,关键在于尽可能将病原菌彻底杀灭。如果病情严重,医生还会根据感染位置和并发症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引流脓肿,或去除部分因感染而坏死的脏器组织。部分患者需要住院隔离治疗,待彻底治愈才能出院。
  • 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等。

美国细菌感染治疗

较轻的皮肤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局部清理创口、消毒痊愈,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其他细菌感染需要严格遵照医嘱,规范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医生还会根据感染位置和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引流脓肿或去除部分因感染而坏死的脏器组织。

住院隔离

  • 部分烈性传染病,例如鼠疫、霍乱、炭疽等,按照国家规定需强制隔离治疗。
    • 患者需进入隔离病房,并在治疗期间不得离开。
    • 待治疗完成后,需要医生确认其完全康复才能出院。
  • 住院期间使用的日常用品需集中销毁或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支持治疗

  • 脱水、电解质紊乱者,需补液维持体内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发烧患者可采取冰敷降温。
  • 进食困难者可通过鼻饲管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必需的营养成分。
  • 腹泻患者可服用蒙脱石散剂止泻;呕吐严重者可服用止吐剂和镇静剂。
  • 呼吸困难者可接受吸氧,病情严重者需施行辅助通气。

药物治疗

  • 抗生素治疗:适用于细菌感染的患者。通过规范的临床用药,一般都能实现彻底治愈。
    • 起始方案,医生会使用足量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
    • 若效果不佳,则根据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
    • 若治疗有效,患者在数天之内病情即可有所改善。
  • 免疫治疗:例如干扰素、胸腺素、免疫球蛋白可用于强化免疫功能,对抗细菌。
  • 止痛退烧药:若患者伴有较严重的疼痛、发烧,医生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患者症状。儿童患者禁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

手术治疗

  • 穿刺置管引流术:适用于内脏出现脓肿的患者。引流之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药液冲洗脓腔,再注入抗生素药物,直接杀灭感染部位的细菌。
  • 切开引流术:适用于浅表部位的脓肿患者。
  • 外科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如果患者部分组织器官由于严重感染而坏死,医生会考虑将其局部或整体切除,以免危及周边其他健康脏器。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多数细菌感染在规范治疗后均可痊愈,少部分患者会转化为慢性感染,病灶和症状反复发作,如果长时间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会出现无药可治的危险。

导致细菌感染的因素

细菌感染的直接病因是病原菌侵入人体;传播方式可分为人际传播、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以及食物污染;高危因素则是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伴有局部长期损伤或不良生活习惯。

细菌的来源:

  • 正处于潜伏期或发作期的传染病患者;
  • 一直没有症状的致病菌携带者;
  • 带有致病菌的各类动物,最常见的是鼠类、家禽、家畜等。

主要的细菌感染类型包括:

  • 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呼吸道一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它是人体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最常见的主要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以往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多发于儿童患者,并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疫苗计划接种的全面推广,此类呼吸道细菌感染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 胃肠道细菌性感染:胃肠道细菌感染的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可因为吃了变质或受到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生上吐下泻;也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导致慢性胃炎。
  • 结核病: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后,患者如果没有得到长期、规范的治疗,病菌可能继续在体内蔓延,形成骨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等全身各处的继发性感染。
  •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约占 85%。其他常见的病原体还包括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最主要的感染方式是致病菌从尿道一路上行,进入膀胱、输尿管,甚至抵达肾脏。
  • 生殖系统细菌性感染: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经由尿道逆行而上,感染前列腺和附睾等处。女性前庭大腺炎、宫颈炎等处的病原菌基本与男性患者类似。
  • 皮肤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临床主要的疾病类型有毛囊炎、甲沟炎等,并可随病情进展形成局部脓肿。
  • 毒血症:局部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细菌大量增殖,并随血流散播全身,造成严重损害。同时,细菌在增殖、分裂或破坏人体细胞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毒素,更加剧了病情恶化的程度。最终,患者可能出现昏迷、休克。如未能及时救治,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传播方式

人与人之间传播

  • 直接接触
    • 拥抱、亲吻患者;
    • 与患者发生性行为;
    • 与患者共用某些生活用品;
    • 触摸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没有洗手就触摸自己眼睛、嘴巴或鼻子。
  • 呼吸道传播:吸入患者咳嗽或喷嚏时溅出的飞沫。
  • 母婴传播:分娩过程中,母体阴道内的细菌也可能造成婴儿感染。

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 被野生动物或家养宠物抓伤、咬伤;
  • 清理动物的排泄物、呕吐物时,没有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食物污染

  • 食物发生变质,产生大量病原菌;
  • 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食物或水。

此类传播方式与所处季节有密切关系,并很可能造成病原菌大范围散播。

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 免疫功能衰退:高龄老人;
  • 慢性疾病:尤其是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糖尿病;
  • 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患者或自身免疫病患者;
  • 恶性肿瘤患者或正在接受放、化疗方案治疗;
  • 婴儿时期未接受疫苗接种。

伴有局部长期损伤

  • 在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工作,未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呼吸道或局部肢体长期受到刺激和损伤。
  • 去没有资质的诊所补牙,使用工艺粗糙、边缘锐利的劣质材料,造成口腔长期溃疡。
  • 隐形眼镜佩戴方式不当。

生活方式

  • 喜欢生食。
  • 长期吸烟、酗酒。
  • 拥有多个性伴侣。
  • 经常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细菌感染症状

细菌感染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

  • 发烧、寒颤、浑身冷汗;
  • 疲乏、虚弱、精神萎靡;
  •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 局部淋巴结肿大;
  • 内脏感染还可能造成局部区域疼痛。

此外,还可能出现感染部位的异常症状,例如:

  • 皮肤、黏膜可形成红肿硬块和脓肿。
  • 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 胃部感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打嗝)。
  • 呼吸道感染:持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 重症患者可出现脓毒血症:意识模糊、浑身发冷、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呼吸心跳异常加快,全身各系统器官逐渐衰竭,最终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死亡。

部分慢性感染者的癌变风险会显着上升: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造成胃部长期的炎症和损伤,目前认为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细菌感染预防

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下列方法可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 控制传染源
    • 家庭成员发生细菌感染后必须及时诊治。
    • 如果细菌有传染性,应自觉隔离,与其他人分开用餐、分床睡觉。
  • 保护易感人群
    • 儿童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接种各类疫苗。
    • 老年人可以接种肺炎疫苗。
  • 切断传播途径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脸,尤其避免用手或衣袖直接擦眼睛、鼻子和嘴巴。
    • 居住地周围假如有垃圾或水塘,应及时清理,杜绝老鼠或蚊虫滋生。
    • 注意食品卫生,不要吃生食,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
    • 在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外出时应带好口罩,做好必要的防护。
  • 增强自身免疫力
    • 杜绝不良嗜好,戒烟、限酒。
    • 每天饮食确保有新鲜的水果、蔬菜、坚果,以及优质蛋白质,例如蛋类、鱼类、瘦肉等。
    • 适当放缓生活节奏,确保充分的睡眠时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维持身体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