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国外肛门失禁,最快 1 个工作日回馈预约结果

出境医 / 知名医生 / 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也称大便失禁,是指肛门直肠节制和排便机制出现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随意地控制排出粪便和气体,也无法感知到直肠内容的容量和性质。肛门失禁虽不是危及生命的问题,但会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导致肛门失禁的病因有多种,根据病因的不同,各年龄层都可以出现肛门失禁,但仍以老年患者为主。在中国,3% 的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着肛门失禁这一尴尬的疾病问题。轻度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肛门失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神经性、创伤性、先天性、产后创伤,以及由于瘘和痔手术造成括约肌切开引发的医源性损伤;肛门失禁的表现分为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完全失禁和肛门感觉性失禁;如果出现了大便失禁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地问诊,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通过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生物反馈调节等保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肛门失禁症状和生活质量;日常需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证进食足够的纤维及水分,及时纠正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功能异常问题;运动主要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常做提肛运动,避免便秘。

肛门失禁症状

  • 肛门感觉性失禁:当粪便较稀时,在排便前不自觉的有少量粪便溢出,污染衣裤,腹泻时更严重,常有黏液刺激皮肤。[1][2]
  • 肛门部分性失禁:粪便干时无失禁现象,一旦便稀则不能控制,出现肛门失禁的现象。
  • 肛门完全失禁:失禁症状严重,患者完全不能随意控制排便,排便无固定次数,肠蠕动时,粪便即从肛门排出;甚至于咳嗽、下蹲、行走、睡觉时都可有粪便或肠液流出,污染衣裤和被褥。肛门周围潮湿、糜烂、瘙痒,或肛门周围皮肤呈湿疹等皮肤病改变。

肛门失禁预防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肿瘤、克隆氏病等;
  • 避免便秘,常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 锻炼肛周括约肌,常做提肛运动。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如果出现反复的不受控制的排大便异常,无论是否达到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程度都应该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直肠肛门科

医生如何诊断肛门失禁[1][2]

  • 医生会详细地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严重程度、相关的病史,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 体格检查:
    • 针对会阴部位的皮肤刺激反应、湿度、粪便残留、陈旧疤痕、畸形、肛门狭窄、痔、瘘管或脓肿来进行检查;
    • 直肠指检:评估括约肌缺损、静息张力、狭窄、肛门或直肠的包块、肛门挤压压力以及粘膜或直肠脱垂的现象。
  • 实验室检查:
    • 肛管直肠测压:检测肛管静息压、缩榨压、内括约肌长度、肛管直肠容积、直肠肛管抑制反射。该检查可以诊断出 90% 的肛门失禁,同时误诊率为 0%。
    • 肌电图、阴部神经刺激试验: 可以鉴别肌肉源性和神经源性的肛门失禁以及肌肉损伤的部位。
    • 排便造影:可以观测盆底肌肉的功能,也可以帮助发现直肠肿瘤、直肠套叠、直肠溃疡、肛瘘等病变,帮助发现导致大便失禁的潜在病因。
    • 肛管直肠内 B 超或磁共振成像(MRI): 都是通过对盆底功能肌肉的成像直接发现病变的肌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 大便的频率、稀稠程度如何?
  • 对卫生垫的依赖程度如何?
  • 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 是否分娩过以及分娩情况如何?
  • 是否有结直肠肿瘤史?
  • 是否有累及会阴部、下腹部或脊柱神经的手术史?
  • 是否有累积下腹部或会阴部的放疗史?
  • 是否有炎性肠病相关病史(腹痛、腹泻、便血、便秘)?
  • 是否有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病史(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脊髓病变等)?
  • 是否有会阴部或下腹部创伤史?
  • 是否有肛门性交史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 导致大便失禁的原因是什么?
  • 需要做哪些检查帮助确诊?
  • 推荐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 是否需要手术?
  • 治愈的希望有多大?或者能有多大程度改善症状?
  • 以后在生活方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日常

  • 日常需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证进食足够的纤维及水分;
  • 及时纠正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功能异常问题;
  • 手术、分娩过程中注意避免盆底肌肉、神经的损伤;
  • 及时纠正血糖问题、脑血管病变、脊髓病变等问题。

肛门失禁介绍

肛门失禁也称大便失禁,是指肛门直肠节制和排便机制出现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随意地控制排出粪便和气体,也无法感知到直肠内容的容量和性质[1]。肛门失禁虽不是危及生命的问题,但会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导致肛门失禁的病因有多种,根据病因的不同,各年龄层都可以出现肛门失禁,但仍以老年患者为主。在中国,3% 的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着肛门失禁这一尴尬的疾病问题。轻度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2]

  • 肛门失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神经性、创伤性、先天性、产后创伤,以及由于瘘和痔手术造成括约肌切开引发的医源性损伤;
  • 肛门失禁的表现分为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完全失禁和肛门感觉性失禁;
  • 如果出现了大便失禁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地问诊,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 通过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生物反馈调节等保守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肛门失禁症状和生活质量;
  • 日常需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证进食足够的纤维及水分,及时纠正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功能异常问题;
  • 运动主要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常做提肛运动,避免便秘。

美国肛门失禁治疗

肛门失禁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为修复括约肌损伤,可以在明确病因后针对性的进行简单有效的手术。

  • 非手术治疗:
    • 使用止泻药改变排便的稠度和频率,改变饮食习惯,使用抗运动性能剂;
    • 生物反馈疗法:可以降低直肠感觉域、增加直肠容量、减少排便次数;
    • 骶神经刺激疗法:适用于因括约肌肌肉萎缩所导致的功能缺陷,通过刺激骶神经恢复括约肌功能;
  • 手术治疗[1][2][3]

对于非手术治疗不能有效改善症状的重度肛门失禁,可考虑针对病因性的手术治理。但临床发现大部分手术都是短期疗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并不理想。手术方案包括如下几种:

  • 括约肌缺损的直接修复
  • 骨骼肌移植术
  • 人工括约肌植入术
  • 结肠造口和前结肠清洗术
  • 自体脂肪注射术

导致肛门失禁的因素

肛门失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2]

肛门失禁从病因分类上主要分为肌肉源性和神经源性,任何可导致这两方面病变的因素都会导致肛门失禁的发生。

  • 导致肛门、盆地括约肌肌肉损伤的因素包括:
    • 产伤,经阴道自然分娩后,可能会发生盆底肌牵拉伤;
    • 肛门直肠手术;
    • 盆底外伤性创伤;
    • 肛周脓肿、肛瘘;
    • 长期腹泻导致括约肌功能破坏;
    • 盆底放疗;
    • 先天性盆底括约肌功能不良。
  • 导致控制控制排便的神经功能损伤的因素
    • 长期便秘时,导致盆底过度牵拉,使阴部神经变性;
    •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外周神经功能损伤,可导致排便反射和神经支配障碍;
    • 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导致中枢性神经功能损伤而导致排便控制障碍;
    • 先天性会阴神经功能障碍。
  • 其他原因
    • 直肠炎、直肠脱垂、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过小导致直肠容量减小;
    • 肛周瘢痕、肛管畸形、黏膜外翻。

肛门失禁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 儿童:先天性盆底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从小起病;
  • 青少年:有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
  • 女性:经阴道分娩次数多、有经阴道嵌产病史;
  • 老年: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有结直肠手术史、低位结直肠或会阴部放疗史。